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白话试译:唯有心怀仁德的人,能够没有私心地爱憎分明,喜欢好人,厌恶坏人。
感想:这里讲的是“仁”这个核心人格品质,可以派生出“公平、正义、理性”等人格品质,因为他心怀仁德,因此他的好恶是出于客观而非私心。
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缺乏仁德,他的评判往往会更多地带有主观色彩,会以个人好恶和利益去衡量周围的人与事。
又想到,也许今天真正心怀仁德的人会更倾向于不评判呢?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瑞莎修女有句名言:“如果你去评判,你就没有时间去爱”。
今天的仁者,一定会更多地去观察、去思考、去理解并且去包容吧。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世界上的事更多还是度的问题,适度就好,而过犹不及。
比如,一个人所以会做出别人眼中大逆不道的坏事,既有个人的原因,更有环境的原因,因此我们不会轻易给别人下“好”与“坏”的结论。因为在很多被认为的“坏”的后面,有着人们无法想象的创伤与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