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厌学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具体情况表现为:
认识上:学习的内容没有用处,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情感上:过度焦虑、无兴趣、拒绝、担心。
行为上:逃避、注意力分散、退缩。
导致这些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
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对孩子的影响;
学校呢?人们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往往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学校不得不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随着学习时间延长、老师次数增加、作业量加大等因素,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学生不断面对新的困难,导致这些孩子厌学。
家庭方面: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忽视孩子教育;有的忽视孩子情感需求,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有的又对孩子期望过高,使孩子力不从心,导致要学情绪产生。
当然,也有的是孩子自身学习动机不强,原有基础差,跟不上,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加上有的家长批评指责,孩子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对孩子来说,前三个原因是外部因素,第四个方面是内部因素。那对我们老师来说,要改善学生厌学状态,从内因入手可能会相对容易些。
“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逼他喝水。”要想解决厌学问题,得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包括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通俗地说,外部动机就是通过学习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得到奖励、取悦老师或家长——学习成了获得表扬的一种手段。内部动机就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这两种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候是组合状态。比如,一个本来十分喜欢数学的学生可能因为数学老师的偏见而对数学彻底失去兴趣,只是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学而硬着头皮学习数学。一个学生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学而硬着头皮学习,可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自己的求知欲而对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学校中需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本身没有太大乐趣,甚至从短期看也没有很多用处,所以,如何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是必须关注的。虽然做起来难了点。
莱泊尔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让学龄前儿童用特制的画笔画画。许多儿童热情很高。然后研究者将儿童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被事先告知,如果他们给参观者画一幅画,就会受到奖励;第二组没有被事先告知有奖,但在他们画完之后也会意外得到同样的奖励(但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奖励);第三组不接受任何奖励。四天后,研究者记录儿童的自由活动情况,结果发现,受到奖励的第一组儿童用于绘图的时间是二三组儿童所用时间的一半。来泊尔等据此提出,奖励有可能降低其内部动机。后来他们还发现,告知儿童他们的活动将会被观察,这种做法与给予奖励一样会降低内部动机。
所以,当学生对所学内容非常感兴趣,非常乐于去学的时候,也就是内部动机驱动的时候,进行外部奖励反而可能削弱内部动机。但是取消一切奖励也不实际。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外部奖励可以激发外部动机,久而久之或许会引发内部动机。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呢?
首先,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看看学生的需求在哪一个层次,然后根据相应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满足,从而激发更高一级的需要。
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身体某个部位有一个发动机,一旦启动就会给你的学习带来动力,它是什么呢?请学生们罗列出来。如有的学生写“不被父母骂/打”,那他的需要层次停留在“安全的需要”这一层面;如果写“获得老师的表扬和父母的奖励或同学的认可”,这是“爱与归属的需要”;若写“得到他人的尊重或提高自己的自尊感或地位”,这是自尊的需要;若写“学到新知识”,是求知的需要;写“让自己生活更有意义”,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次,可以制定适当评分标准,最佳达标概率在50%左右,让学生感到,达标是可能的,但又不是轻而易举的。
第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关系,协助学生建立起良好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
第四、提高学习任务的具体性。
第五、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且表扬鼓励多于批评责罚。
第六、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学习有合理的期待。
第七、要相信学生向上、向善的力量,调整对差生的期待。
第八、开展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