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 第二章:新政权之官本位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了官本位。什么官本位?
易中天:本位的意思,原本是指货币制度的基础或货币价值的计算标准,比如金本位、银本位。官本位就是以官员身份为价值标准了。
艺凡:难怪宋代称谓,皇帝叫官家,丈夫叫官人,顾客叫客官,观众叫看官,几乎弄得无人不官。官本位,是宋代最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
易中天:一个东西成为本位,有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有价值,或者被认为有价值;其次要辨识度高,而且可能拥有。
艺凡:官成为本位,为什么在宋?
易中天:也有好几个原因。首先是宋代官员之多远胜前朝,其次是待遇之高也远胜前朝。俸禄丰厚且不说,受到祖宗家法保护,永无杀身之祸也让人羡慕。但更重要的,是成为官员比以前容易多了。
艺凡:因为科举?
易中天:科举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作用,是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彻底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合理状态。这让多少中下层知识分子欢欣鼓舞!
艺凡:真正实现这一梦想,却不在唐,而在宋。
易中天:这里面又有多种原因。
第一,考试内容变了。唐代进士科是要考诗赋的。这就不但要有天分,有才华,还要有修养。王安石变法以后,儒家经学成为官方唯一指定内容,大门终于向所有人敞开。
第二,读书变得容易,这当然要拜印刷术所赐。雕版印刷虽然是唐代发明的,大量印刷各类图书却是在宋。福建甚至出现了盗版的科考复习资料,以至于这化外之地竟人才辈出。
第三,宋代科举录取人数极多,太宗淳化三年(992)竟达一千三百多人。即便经年累月屡试不中,也不至于就老死科场,因为可以按照太宗皇帝发明的“特奏名制”赐予科班出身。当然,也就不会出现黄巢那样愤而造反的事。
第四,宋代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唐代王公大臣和社会贤达是可以推荐人选的,叫“通榜公荐法”。赵宋官方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规定,包括:任何人不得推荐候选人;权要的子弟亲属参加考试必须公开申报;殿试实行誊录制,试卷另外誊写,不注姓名;在职官员单独考试。及第进士的前程更是远大。从真宗皇帝开始,这一身份便成为担任宰相的必备条件,就像汉初的宰相必须先有军功并且封侯。也就是说,汉是封侯拜相,宋是及第拜相。宋重文治,汉尚武功,已是昭然若揭,毋庸置疑。
艺凡:宋代皇帝之尊重读书人,也可谓前越汉唐,后逾明清。从太祖和太宗开始,历代皇帝在殿试之时,往往亲临现场,甚至亲自阅卷。宣布进士排名时,皇帝和公卿都会行注目礼。状元从皇宫走到街头,更是万人空巷。
易中天:更疯狂的是榜下捉婿。
这也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大奇观:每到放榜那天,京城的达官贵人和富商豪门就会倾巢出动,守候在新科进士走出皇宫的路上,从那些穿绿衣服的新贵们当中挑女婿。
艺凡:欧阳修,就是这样成为一位副宰相之女婿的。
易中天:说到底,还是官本位。这其实也是时代特征:汉代重军功,魏晋重门第,隋唐重勋爵,两宋重学历。不能金榜题名,就没有高官厚禄,反之亦然。正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艺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易中天:事实上,官僚政治的真正成熟正是在宋代。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凭借军事政变夺取政权的赵宋官家也终于意识到,最靠谱的,是由儒家思想武装起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文官。说得直白一点,科举官员并不想黄袍加身,只想永保富贵,而他们的青云直上和飞黄腾达,又只有君临天下的皇帝能够给予。
艺凡:宋代大兴科举,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易中天:要依靠,就得抬举。于是,赵宋官家便不惜成本地提高文官待遇,倡导读书做官论,由此在全社会形成了官本位的观念。
艺凡:更重要的,是真正形成了士大夫阶层。
易中天:士大夫一词早就有了。但在前期,无论作用还是影响力都很有限。三公坐而论道,士大夫起而行之,士和大夫都不过是执行者。南朝梁武帝甚至放出话来:国家是朕的,关士大夫什么事?宋代的情况则不同,士大夫俨然主人翁。
艺凡: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对自己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易中天:宋代士大夫,已成为有着强烈精英意识的群体。因此,他们还会要求与皇帝共治天下。且听下回分解,共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