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快乐》
又回到了山上,阳光明媚,空气清新,鸟儿在林间鸣叫,身心舒畅。
经过半天的打扫,将新买的电器装上,墙壁和地面保持水泥本来的青灰色,原始的木结构用桐油油了一遍,呈现了一种古老的木头的亮褐色,为了减少家里的色彩,添置的物品要么选择灰色,要么选褐色,电器选择白色和黑色,不增加不必要的东西,尽量简洁,地面还需要很多次的清扫,扫去这几十年的尘土,才能回到它的本色。不着急。
有时候下雨,云雾遮住了屋前的远山,仿佛生活在仙境里。
当阳光再次洒满山头,看着门前的草地,听到不远处的鸟鸣,想要呼喊。
开门见山,煮酒烹茶,享受着山村的美食,感到抑制不住的快乐。
我用快乐,不用幸福这个词,幸福是一种时间段,是岁月静好,而快乐是形容此刻的激情和喜悦。
YQ过去了两年,从YQ发生近五年,不敢相信快要五年了,我对人生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身的性情似乎也发生了变化,从一个文艺女中年变成了一个直面人生勇士?我琢磨了一下用哪个词,感觉勇士这个词是似乎是比较合适的,当你认真的思考过人生,然后还要继续过下去,需要勇气。想起鲁迅先生的话: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虽然人的一生也不能说惨淡,但是当你看到生命的真相的时候,那不仅仅是惨淡,而是悲剧。
回想YQ之前的生活,非常的忙碌,每一天再不堪重负的工作中,精疲力竭,一段时间要去旅行,因为感觉自己在这种高压而忙碌的生活中,就像一条超重的船,每一次被压的要没入水底,旅行成了需要探出头的呼吸,否者会沉下去,窒息和死亡。
那时候的心中有很多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月的酒会,那些谈判的项目,投的标,每一次拿到合同的快乐,周围的人都在努力拼搏,一切欣欣向荣,朋友聚在一起,谈论着房子涨了多少,哪个项目挣钱了,各公司的奖金,比如某房产公司年会奖品发的是一台奥迪车。饭店里人气很旺,经常喝多,意气风发,在醉眼朦胧中,觥筹交错,楼台倒影,灯红酒绿,觉得人生真是繁华如梦般的美好,因为喝多了第二天宿醉的痛苦,感到一丝空虚,但是不寂寞。呼朋唤友的生活,忙忙碌碌,没有寂寞的空间。
突然YQ来了,被关了,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YQ被关的2个多月,我不停的和国外的同学朋友谈论世界各地的YQ进展,感染的情况,严重的程度,上海被关的那次,BD并不会致死,比武汉毒性轻很多,看到我不到10岁的儿子关在家里,我担心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孩子的心灵我们不能完全体会,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被送到外婆家,外婆出去干农活,把我放在家门口坐着,让我不要动,等她回来。外婆家对着的那户人家,父亲是位没有双手的残疾,母亲是一位精神失常的人,生了三个孩子,每天,我看到这个残疾的男人经常打骂他的傻妻子,妻子哭着跑出来,一身脏破的衣服,孩子们各个脏兮兮,衣衫褴褛,这个印象对我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到我40岁,人生的底色还是抑郁悲伤的。
想到自己的经历,不希望孩子的童年有这样悲伤压抑的氛围,于是带着他下楼去搭帐篷,我们小区是最早被封的,过了最初的一段紧张时间,每天可以下楼散步,邻居看到我们搭的帐篷,陆陆续续也有人来搭帐篷,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大人们在一起喝酒聊天。驱散了抑郁和悲伤。
在这个期间,我认真研究了一下宗教,我的外婆,母亲,奶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很小的时候,奶奶每天凌晨起来打坐,印象深刻,母亲经常去寺庙协助举办活动。我也偶尔去寺庙,但是他们对宗教的膜拜只是为了求神佛保佑自己一生平安,或者心想事成,死后上天堂。从小我感觉到,佛是没有空关注我们这些普通人过的怎么样的,村里对佛堂贡献最大的莫过于我的小学的同班同学一家,他家住在佛堂旁边,每天清扫佛堂,但是他的妻子是个傻子,儿子也就是我的同学,智力低下,读了6个一年级,终于我们成了同班同学,妹妹也智力低下,被一个残疾家庭买去当老婆,据说被锁在家里,境遇悲惨,从此我对上佛堂失去了兴趣。
曾经也去试图学习基督教,看过圣经,从佛教的善良,别人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送过去,被人杀了,可能是前世欠的命的这种懦弱的是非不辩绝对的善良,转到耶稣让海水涨起来,杀死了很多不信仰他的人,实在是无法理解。
后来读了《人类文明史》,谈到佛教和基督教的起源,原来没有神。从此开始走向了迷茫和虚无。
在YQ三年研究的藏传佛教对我的影响最大,原来藏传佛教里面没有神。自己就是神。佛就是自身。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思想。想当年在酒吧和一朋友喝酒,实在无话可说,我说着在西藏,我们去酒吧喝酒,去冰冷刺骨的冰川水中游泳,那个朋友说:人人都是佛。我看着他,当时我心里想:你估计有病,精神的病。
今天居然理解了他在说什么。创阳仁波切说:我是宇宙的王,似乎在讲万物灵性相同相通,当你不知道你是谁的时候,你只是你自己,当你知道你是谁的时候,你就是万物,万物就是你。第一次翻开他的书,看到这个我觉得他也有病。
那个时候的我,及时行乐是我的人生主题,神没有了,原来都是普通人,最后都会死,抬头仰望星空,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在银河系,太阳也只是一个像素点,而银河系只是宇宙中人类可以感知的十亿个星系之一,当航天员飞离地球,在太空中回望地球,无比绝望,担心地球会飘走,再也回不了家。在整个地球的46亿年的寿命中,人类的出现仅仅1万年,生物的出现也不过几十万年,区区如此短的时间相对于宇宙时间,只是一瞬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宇宙还在膨胀,当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再大以后,地球的温度会降低,不再适合人类了生存,太阳也会在45亿年后烧完,最终吞噬地球。怎么看,人类都是灭亡的命运。想到这里,真希望有个上帝。
YQ的时候,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当你去思考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一片虚空。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他说人的本质是虚无。我是谁,我是父母的女儿,别人的兄弟姐妹,是学生,是工人,是妻子,是母亲,我到底是谁,这些角色都不是我,如果没有这些角色,我到底是谁,我和小鸟,有什么区别,我和山峦有什么区别。我看着他们,也许他们也在看着我,只是我们之间还没有沟通的方法。
山峦亿万年耸立在哪里,我却是一片云,终究烟消云散。
萨特的理论很有意思,首先我是一个存在物,我是空的,在不同的场景下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我会溢出我的角色,没有一个角色是我。各种角色不过是一套戏服。
山峦是山峦,我却不是我。
YQ过去了五年,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俄乌战争,以色列哈马斯战争,中美脱钩,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欣欣向荣到极端内卷的价格战,每一天许多人失业,过去已经无法改变,无论对我们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都已经定局。
我发现未来也无法知道,五一高速塌陷,有的是全家出游,一家人全死了。明天还真的不一定会有。
疫情期间的一个朋友,我们在一起聊了一年天,我想这是疫情之间对我影响最大的事。《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是她推荐给我的,有差不多一年时间,我们几乎每周或者半个月见一次,聊几个小时,我想起我金融班的那些聊天,每个月见面,如果不谈谈男人和女人的事情,没有荷尔蒙,那个聚会几乎无法继续下去,寡淡无味,而这位朋友,我们居然没有聊这些,我们聊了什么,心理学,哲学,宗教,我想今天总结,我们两个女人,眼睛闪烁着光芒,聊过主题大概是:快乐。
或许我的这位朋友不一定认为我们聊的是这个,但是我今天回想,脑海里出现的两个字:快乐!
当你投入的活在此刻,收获的都是快乐。
神已死,人只是虚无,人生的追求我想只有这两个字:快乐。
傍晚,和70岁的表姐坐在门前,看着满天繁星,和眼前的远山,山上如星星洒落的人烟灯火。
我问她:你觉得你的人生快乐吗?
她回答:很辛苦。
我问:你为什么觉得人生很辛苦?
她说:我们生活在农村,年轻的时候养了三个孩子,就靠着几亩山田和几块菜地,几乎无法养活他们,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去地里干活,总想多干一点,最好比邻居干得多,干得更好,真的很辛苦。
我问她:你的孩子现在都不在身边,你们两个老人在一起生活,他们也无法陪伴,你们觉得生孩子有意义吗?
她说:实际上是没什么意义,我的孩子有的在城里,自己生活很艰辛,要买房子,养孩子读书,自顾不暇,还欠很多房贷,顾不上我们,节假日他们也要去上班,没有时间回来看望我们,但是别人都是这么过的,不生孩子也不好啊。
我问:你是觉得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好像没有那么孤单?
她说:是的吧。
我说:哦,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希望,实际上是几乎什么都没有。
她说:是啊,他们自己经济上也很拮据,我现在70岁,每天还是要在地里干活,农村嘛,一年到头,就是忙个嘴。养老金每个月100多块,不够用。
我说:你们吃的自己种,房子也很宽大,身体也不错,这个环境,人很健康。
她说:那不能生病,很多药不报销,不过要是重病,也不治了,治不起。我们这里人情世故很大,送礼很多,我们如果只是吃饭是没有问题,但是要送礼,现在送一个礼好几百,我们送不起,但是不能不送,不送被人说。
我说:你都70岁了,为什么还怕人说呢?你没有儿子,女儿都嫁出去了,山林没有几户人家,偶尔见个面,你为什么因为怕人说而每天还要起早贪黑的劳动呢?
她想了想:也是。
她凝重的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的光芒。
她说:你要说开心吧,下雨天,不下地干活,在家里做做饭,打打牌,没有经济压力的时候,还是挺开心的。
她说的时候,我抬头望着星空,满天繁星,此刻的似乎也从日常工作中脱离了出来,坐在这里,微风拂面,很开心。
没有压力的生活,闲适是不是最大的开心?
我想问她害怕死亡吗,但是没有继续问下去,我想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是害怕死亡的。但是宗教真的解决了死亡的问题吗,到今天科学解惑了生命产生的历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生命,从海洋到陆地,从猿猴到人,人类是这样进化发展而来,但是眼前的万物,看似都不同,本质却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某个终极的粒子组合变化而来,最终当地球死亡后,又回到粒子,而粒子的本质却是能量,能量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宗教的轮回指示了万物来自于空,终究归于空的本质。
科学发展到今天,有了机器人,人类可能真的可以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机器人,实现永生,但是这机器人就是你吗,显然不是。所有的意识无法离开形体,没有生命的形体也许可以产生意识,但是这可能是另外一种意识或者其它,而不是生命的意识。有机体的生命产生的意识,这种独特性,是个迷。
如何面对死亡,如果我们抛开个体,看到基因层面,基因从我们传递给孩子,就是永生。
为什么人有追求个体永生这种想法,大多是生命是苦的,我问过很多人,都说人生很痛苦,但是依然惧怕死亡。这种死亡恐惧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基因的永恒,个体是永恒基因的一个载体,我们还惧怕死亡吗?也许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哲学体系,重新建构一个更适合现代的哲学。
关于人生是痛苦的,最近看了蔡澜的一些短视频,他80岁了,把自己的财产都卖了,搬进了酒店。从很多评论来看,他是一个非常有魏晋风度的人,十分的潇洒,有很多的朋友,特别是有很多的女朋友。他说:人与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开心,其余都不重要。
如何过的开心呢,就像我的这位表姐说的,因为有压力而不开心,如果人生没有压力,拥有闲适,是很开心的。
无论是农民,工人,创业者,每一个人的人生仿佛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式,我的这位表姐,她如果不送礼,只种自己吃的食物,没有经济的压力,拥有闲适的时光,她是开心的,但是她不敢不送礼。
而我们这些工作的人,每天的时间都是拉满的,没有房子的要挣钱买房子,有了小房子要挣钱买大房子,有普通的车要挣钱买更好的车,都把一切用的满满的,没有闲适,永远生活在压力中,为什么一定要拉满?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用六成的力气工作,四成的力气用来享受闲适时光。鸟儿飞在天空,它从不担心自己会饿死,我想没有人会饿死。
作为普通人,终其一生的努力依然是个普通人,为什么不选择做个闲适的没有压力的普通人,拥有快乐的人生呢?
当然还有一种人,他最大的快乐真的是工作,工作是他的游戏,他在这个游戏中得到巨大的满足,他不需要闲适。比如马斯克,比如那些政客,这可能另当别论。
更多的成功的人,帝王将相,和我们一样烟消云散。
苏格拉底,一生从不挣钱,靠朋友接济过日子,他创立的哲学,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人。科学来自于哲学。所以拥有财富并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人生的意义需要自己去定义。
又要离开了,不舍离去,在城市的生活中,在周围人都在拼命挣更多钱的氛围里,我们被裹挟的无法思考自己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只有在这远离人群的山林里,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才能体会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的过,人生的追求只是快乐就可以了,而快乐却是可以做到的。
江山本无主,闲者便是主人。
活在当下,拥有闲适,就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