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公众对进化论的误解:
一般人对进化论的传统认知就是“斗争”:跟敌人的斗争,跟同类的斗争,更高层次的是一个族群,内部团结起来去对外斗争。
因为要斗争,所以严酷的生存环境对人的成长是有利的,能锻炼人。
但是达尔文可没说过,作为生物就该一门心思斗争。
将evaluation翻译成“进化”就是有问题的。“进”意味着进步,但其实生物进化没有特定方向,可以变高级也可以变低级,有时候变低级更能适应环境,所以现在严肃的中国科学人,都把evaluation翻译成“演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进化论的标志性口号不是达尔文说的,而是赫胥黎提出来的。清末翻译家严复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强行概括成了一句口号。但是严复误读了赫胥黎,赫胥黎的本意不是说人类社会应该搞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他认为人类社会不是动物世界。
共存、合作、双赢也是天道——至少和斗争一样重要,很可能更重要。
演化不是军备竞赛,而是和平协议。
进化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一,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创新。
严酷的环境能选择出特别适合严酷环境的生物个体,但这种选择模式太狭窄了。只要环境更舒适了,生物们就会在更多的演化方向上进行探索,有更多的基因变异,有更好的多样性。
第二,有时候不是环境选择新生物,而是生物占领新环境。
以前的人以为是环境先变严酷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但在对某种鸟类的研究中来看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良好环境中长大的鸟,因为有合作的保证敢于大胆探索新事物,主动飞到了严酷环境中生存。它们的能力不是更弱而是更强。
第三,有的生物会因为和别的生物共生而放弃自己的一些能力。
第四,比独立自主更高级的生存策略,是解放自我。
独立生存是一种很贵的生存方式,生物发展和演化的合理策略,应该是在与多个物种共存的环境中给自己谋求一个独特的定位,而不是总想脱离别人自己单干。
生物的正确价值观,不是总想着在一个严酷环境里搞独立自主。而是设法放松自己的环境,让自己探索新的可能性,也就是解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