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就在B站关注过武志红老师,因为他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不美好,的确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心理咨询师作家,我后面也读过不同的作品,包括《被讨厌的勇气》《躲在蚊子背后的大象》《自我与本我》《乌合之众》等等,从本我自我的观点上各自都有一些论点。 我是一个忘性较大的人,正巧昨天看到喜欢的一个视频读书类博主的分享,也很久没有写点东西记录下当下的一些感受,所以将《深度关系》中的前半部分记录下来,短暂并阐述一些自己理解的内容,接着再往下继续拜读。
一开始就提到: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对此,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给出了非常简明的答案:
自信和热情
当活力能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
当活力能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第一部分 全能感的四个变化
全能自恋 全能暴怒 彻底无助 被害妄想
可能性一:如果自我在探索的过程中表达了愤怒,这个时候遇到外界妥协,自我认可度更高了,这就强化了自恋,每一次遇到不如意都会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外界,因为过往的经验会让自己潜意识里面觉得这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保护自己。
可能性二:如果自我在探索的过程中表达了愤怒,但是遇到外界更强大,自己无法匹配的力量,每一次向外的探索都被轻而易举击打回来,那么自己就会收回自己的身体里去,完全不敢把这种力量表达出去,因为会被报复。
可能性三:继而就产生了第三种“彻底无助”这种自我状态。
这里能想到的例子就是,比如在外界经常收到打压的父母,实际上是收敛了自己的表达,但是对于自己的子女,完全受自己支配的孩子,他们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其一是把自己的自卑全部投射出去,就会说孩子是无限需要我的,如果这个孩子有一点不如意,就会无限地娇惯他。其二反应是把自己内心没能够表达出来的愤怒投射出来,所以当孩子一旦不乖不听话,就会很生气,想各种办法甚至暴力让他听话让他乖,父母会有一种强大的满足感。
其实孩子的乖,就是上述的第三种,经历过自恋、愤怒表达都无效后,就变成了无助状态,如果长期形成这种状态,就会把原本可以对外表达的自恋、愤怒、攻击性,变成了对内表达,总陷入一种被害妄想。
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在小区内看到小孩子的背后总跟着的老人或者父母,告诉他们不要去脏的地方,拦着孩子不要做着不要做那,甚至在孩子表达不高兴愤怒的时候,时常用这个阿姨会骂你哦,警察叔叔回来找你,学校的某某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哦,等类似的方式,就会造成我们内心里未来不敢去做这些不好事情的潜意识。
帮助的方式很多,需要多元化,失败了更容易捡起信心
书里提到,每个人多少都存在全能型自恋的部分,比如说,在完成某件事情上表现出来的没有耐心,觉得自己想到一个idea弹指一动就能完美完成或者解决,但是当发现完成这件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就会变得很烦,这就是自恋和全能感受到了挑战。
当觉得做这件事需要时间甚至还会失败的时候,就开始拖延了,因为在拖延的过程中,只要没有失败,全能感就不会受到挑战,不是我不会,而是我没去做,没有开始就没有失败,这也是没有获得正向反馈就很难再一件事上坚持的共同可能。
第二部分 人性坐标体系
可以看到以下的图表
第一象限:既强大,又有善意和爱意
第二象限:虽强大,但有恶意和恨意
第三象限:既虚弱,又有恶意和恨意
第四象限:虚弱的,但有善意和爱意
人性非常难以量化,而且人非常复杂,并并不容易精准地把一个人标记在坐标体系的某个位置,但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坐标体系,试着对具体的行为,一个人的人格乃至关系做大概的区分和认识。
我们现在喜欢去做一些人格测试,包括16型人格或者星座学,的确是看完以后就容易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觉得所有的行为和意识都简单化片面化,其实个体都是丰富且复杂的,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这个行为去识别后背藏着什么样的心理动机
书里提到“一个人的心灵发展空间是其自恋维度和关系维度撑开的程度。”
“在普通关系里,我们容易找心灵空间和自己接近的人,在恋爱时却容易选择在自己对立面的人。”
自恋维度上,当自恋被满足时,你会体验到兴奋、刺激和自大;当自恋受损时,你会体验到羞耻。并且自恋维度上不管是满足还是不满足都会有焦虑感。
关系维度上,当情感被满足时,你会感到深深的满足和幸福;当情感被破坏时,你体验到的是悲伤。
所以书里说“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有爱不表达,恨的对立面不是爱,而是有恨不表达。知识的对立面不是无知,而是你掌握的知识没有增进了解,只增进了你的自恋。”学了知识,内心的空间小了,觉得没有用,反而变成了对外的一种攀比,觉得我的知识比你多。
面积越大能容纳的心灵空间越多,更容易自洽、自信以及包容别人;线性越陡峭可能意味着越焦虑,危险,能够容纳的东西就更少。所以理解人性坐标最终带我们走向的其实是理解自己,最终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
一切行为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很多不同的原因,只是有些人有耐心去倾听分析,有些人只是希望活在表面,因为他们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所以选择更多的是逃避,就像前面全能型自恋的特征里提到的一样,如果我不去处理,我就不会失败,我就一直处在一种我可以的状态中,只有当周围的环境或着身边人,对这件事激起了变化,让我感觉不舒服,第一反应可能会是装起自己的盔甲保护自己,从而伤害到了别人,无论是情感问题还是事业生活的问题似乎从书里的观念都能找到一些解答。
这个部分就用《深度关系》里最核心的两段话结束吧
“对于一切事物的真爱,都要从真实开始”
“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仅代表自己的一些分析和观点作为参考,真正理解还是需要亲身读一读书籍本身,希望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得到成长,如果某一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