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课堂转型是要从知识技能的学习转到学科素养培养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感知事物发展的规律,即透过学科知识,感受学科本质。这个本质性的东西是一种关于知识的核心观点,也就是所说大概念。那么大概念到底有什么特征?
中学的生物课上曾经学习过蝴蝶发育的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是要求学生背会这几个阶段的名称,以应对考试。而学生是否到底透过蝴蝶的发育阶段明白了生命体发展的历程,可能不尽然。所以,把蝴蝶换成蜻蜓、或者蜘蛛,学生就懵了:没学过,从哪里知道呢?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需要在了解生命体的发育历程时把所有生物都穷尽?学生走出校门之后,遗忘了具体知识之后,这门学科还能给他留下什么?事实上,我们学习蝴蝶的发育阶段,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生物体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荣和死亡的生命周期”这一道理,蝴蝶的发育阶段无非是个例子罢了。
以上所说的关于生命体的一般性的观点,它向上联接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生命观念”,是其在某个维度上的具体表达,向下又联接了具体学习内容,是对昆虫生长发育的知识本质的概括和提炼。有了它,学科核心素养就与教材发生了关联,借助它,我们就能在教学内容中看到学科素养的样子。这就是大概念。它是一个鲜明的学科观点,而且是居于学科中心、相对稳定、有共识性和统领性、能反映学科本质的观点,表述清晰准确,从不含糊其辞。大概念并不指向某一个知识,往往指向于一类知识,是对一类知识普遍规律的揭示和概括,具有很强的普适性。
大概念还是一个基于诸多学科事实做出的深刻的判断,也就是对现象的概括和总结。它并不显而易见,往往藏在学科事实背后。
同时,大概念还应是可迁移的学科规律。它依托学科知识,但是不单纯指向具体知识;既是对学科内容的高度概括,又不依赖这些内容而存在。当学生遗忘了具体知识之后,它依然能够对学生发生影响,能够超越课堂和教材而持久迁移。
由此来看,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围绕大概念展开,就能学生的学习更加持久而深入,帮助学生超越教材形成学科观念,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最终形成带得走的素养和能力,而不是背不动的书包和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