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
针对“关于全面发展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给了八条建议。
第一条引用列宁关于“人是需要理想的,但需要符合于自然界的人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我们的理想应当是成长为全面的,完整的,实在的,完善的,有教养的人!教师要想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认识到每一个儿童都是与众不同的,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条建议是强调孩子必须要有责任感,而责任感的培养正体现在孩子承担任务的过程中。九年义务教育之所以定义为“义务”,那就是儿童的一种责任。但是反观现在的一部分儿童,他们从未真正享受过学习探索的乐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苦事和沉重的负担,这是不正常的一种社会现象。
第三条强调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丰富儿童的精神需要。学校作为集体,要使学校生活具有鲜明地表现出来的道德意义。要想培养儿童的责任感,父母就应该做出榜样,影响儿童珍惜年长一代给予他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儿童要意识到愿望与个人欲望的区别,只有合情合理的愿望才不至于使人堕落。
第四条强调儿童应当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例如作为学校,我们可以开展丰富的二课堂活动,进行课程开发,鼓励学生海量阅读以及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等。让儿童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充满实践性和创造性。让儿童意识到万千人群中,我也是闪光的个体,因为个人的独一无二才使世界丰富成为可能。
第五条是理解劳动的真正含义。儿童要意识到知识之所以是需要的,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享有一种与劳动并无直接联系的,丰富多彩的幸福的精神生活。知识只是劳动的手段,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必须掌握的东西,当孩子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观,享受到了劳动创造带来的成就感,尊严感,开始追寻学习或者人生的意义时,精神世界的大门便被他们打开了。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在每一个未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身上,培养起一种对知识,文化和美的不可熄灭的向往。
第六条是要让儿童有一种道德自觉---我要比今天知道得更多。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很不轻松的劳动,那么我们也应当时刻留心义务和劳动荣誉的统一这个微妙的事物,不要给予儿童很多负面的评价,而是要让儿童体验学习的快乐。儿童的努力学习应该获得肯定,儿童靠智力劳动取得成果会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享受到脑力劳动的快乐。所谓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其实最终都指向“人”,没有全面的个性是片面,没有个性的全面是平庸。个性发展一定是一个个人发展的主导,从而建立自信,并最终助力他全面发展,而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人,他的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第七条强调家校教育方向的一致性。我们知道,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儿童上学伊始,就会让家长在家长学校长期浸润学习,以保障家校教育目的的一致性。简单来说,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教师有责任帮助并不拥有专业教育理念的家长跟我们一起看见和理解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要以发展的和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第八条讲的是要培养儿童道德的成熟性,使儿童的道德人格健全。要让儿童感受到,学习努力或者生活中的付出是有意义的,被需要是有价值感的,是幸福的。作为社会的一员,自己对于人们是有义务的,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劳动,别人就不能生活,教学与劳动的真正结合正在于此。就学习而言,获取现成的知识是道德幼稚病,只有当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时,学习才是一种劳动,一种创造,才是真正的有道德的学习。
作为教师,当我们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每一个孩子都是活泼泼的人,要用心的,平等的爱每一个个体的学生,只有心中拥有爱,目之所及才不是有问题的学生,而是一群各有特色的可爱的孩子,教师要多用心成长自己,这才是我们助力教学的必经之路。
虽然现在教育环境复杂,但是一定要坚定地相信,家长与老师对于孩子的期望和愿景是一致的,当我们出于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家长是能感受得到的,这也是有效解决家校教育矛盾的最有力的捷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承认儿童的多元化,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学校尽量多形式化的开展二课堂活动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充满希望。
杜威说:“教育是没有目的的,成长的目的就是成长本身”,仅以此句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