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听骨干教师示范课,听了一节语文一节数学,思考了几个问题。
基于老师晋级需求,学校采取个人申报和组内推荐的方式进行,参与者多是中年骨干教师,按常理他们的课质量(理念、方法,效果)是没有问题的,可听后让人心里不轻松,我反思的是近两年学校在这个人群的管理和引领上是不是疏忽了,以为达到专业自觉的境界了(多数都是旗级以上教学能手)只发挥带青年教师的作用,参与组内教研课就可以了。实际上他们面临新的挑战。
新理念新方法他们学习和感悟不到位,学生主体地位不充分,总是自己讲得多,给学生的机会少,没有思维参与的课堂学生能力如何提升。如语文课学生课文没读到位老师就开始提问题牵引去分析,结果学生答不明白的老师就代替了,这就是传统的灌输式。前置性预习只是布置但要求不明确,检查不及时,学情把握不准,课堂针对性差。
有的老师教学基本功也不过硬,体现在课堂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没有目标意识,各环节内容选择随意缺少推敲,散乱的内容如何为目标服务(如课件不会取舍,被课件牵引),还有教学语言的运用,自由度太大、表述不准确等,这怎么能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下一步教务处需认真总结,如何建立制度,促进老师用心研究不断提升,真正发挥骨干作用。不论什么年龄阶段的老师,都是课堂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都是专业发展的主体,都需要终身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