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①。天之所恶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③。天网恢恢④,疏而不失。
【注释】
①或:这句中的两个“或”都是“有的”的意思。
②恶:不喜欢。
③繟:缓慢的意思。
④恢恢:广大的样子。
【翻译】
勇于坚强就会遭到杀害,勇于柔弱就能保全性命。这两种行为一个得利,一个受害。天道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有道的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从容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稀疏但并不会有一点漏失。
【解读】
老子在这一章中说了两种“勇”真正的仁人之勇和小人之勇。真正的勇敢应当是敢为而又有所不敢为,而不是恣意妄为,什么事情都敢做。真正的勇敢是有道德、有原则、怀着慈爱之心的勇敢。孔子认为勇是由仁者之心产生的,故而言“仁者必有勇”。
如荀子所说的小人之勇,孔子所说的暴虎冯河之勇,是自取灭亡之道。人类之所以要“争”,是因为有私欲,一旦有了私欲,人们就会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与他人、与自然争夺。人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自己所谓的“勇敢”。这种勇敢其实是违逆天道的,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万物都遵从自然规律而运作,它们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自然的规范是宽广无边的,它看似虚无疏松,实则事事俱到,绝不会疏漏分毫。老子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勇的论述来告诫领导者不可随意压迫百姓,不可任意凌辱他人,不可倚仗威势让其臣服;而是要能够顺从众人的意愿,能够有所不为。
世人以感官来感知世界,只看到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而看不完全,有以善召来灾祸的,有以恶得来幸福的,很多人就报有侥幸心理,觉得老天也有疏漏的时候。只有能够对道有从始至终的了解,掌握所有的变化,才能够知道天网的广大,虽网眼稀疏,但不会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