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学习了发展心理学,我对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有了全新和系统的认知。从而也认识到,年轻的父母如果注重宝宝在0-2岁期间大脑的二次开发,可以极大的提高宝宝大脑功能的发育。与其让孩子以后各种补课,不如从其一出生就抓起,充分发展其大脑功能。
众所周知,婴儿刚出生都是有囟门的,囟门是为婴儿大脑发育留下的空间,一般会在1.5岁左右闭合,所以0-2岁的宝宝的大脑是持续的发育的。这个时候大脑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外界信息适宜的刺激,使大脑在众多的神经连接中进行有选择的删除或保留,形成根据社会需要和遗传禀赋达到最佳结合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模式而影响终身。如果从0岁起就反复给予婴幼儿刺激,宝宝就会把它作为模式而编入脑细胞的网络之中,不知不觉就发展成能够毫无困难、毫无抗拒地接受这种刺激的大脑。这一时期作为模式而印进大脑的东西,即使以后不能很清楚地回忆起来,也会永远保存在脑海中而不会消失。简单的来说,这个时期是大脑自己在铺线。
另一方面,宝宝大脑的可塑性还表现在其可修复性。即大脑有一定的补偿能力。如果宝宝早期大脑的有关部位受损伤,其他部位可以取代受损的细胞而使有关功能恢复。以语言为例,如早期丧失听力的宝宝,尽早利用宝宝的残余听力就能够唤醒其大脑听觉细胞的活动,可以改善宝宝的听力或者是可以达到聋而不哑的效果。如果一个宝宝大脑的语言中枢不幸受到了某些损害,那么他还可以重新学会说话,因为在几个月内,他的大脑还能够发育出另一个语言中枢,比如在大脑的另一侧发育出语言中枢。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够对小宝宝的大脑进行二次充分的开发呢?
一是带小宝宝多接触大自然。
在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我看了大量的育儿书籍,记得有一个新加坡的教育家说,帮助孩子发育大脑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他(她)多出去走动,去看大自然。这个时候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不停的将各种所见拍摄刻录进入大脑信息系统,为一生的认知铺好网络结构。所以父母这时不能自以为是的让他们算数识字背诗等等,这样反而是人为干预了他们的大脑神经网络形成。
带着小宝宝出去看世界的方式也要注意。为了要让他(她)更好的看自然万物,就需要大人抱着孩子时让他们脸是朝前看的。如果能一边看一边讲给他们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等等,更有利于孩子大脑信息的录入。
二是练习动作。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所以对于小宝宝来说,练习动作就是在锻练大脑。如练习小宝宝手的抓握能力、练习眼手协调,练习爬行、练习走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