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言
图|网络
现代人似乎掉进了一个怪圈,好像生活越忙碌就越有意义和价值。
而读书越多的人也意味着越有知识和学问。
真的是这样的吗?
未必全是如此,有些人如痴如醉地读书,一有机会就晒自己阅读了多少本书,做了多少笔记,但是遇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一筹莫展。
著有《阅读变现》的日本作者山口周,他向我们传递了另外一种观点,他认为阅读一定要学会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阅读实现终身成长,才能持续实现个人增值。
在本书中,他以一种全角式的视野将人生需要阅读的书单分成了商务类和通识类两种类型,并不厌其烦地将每一类型的重点书目做了铺陈,感觉整本书就是一部大型的书单,但读完他的书籍,会对他的这种分类和见解产生一种认同。
山口周是一个传奇式的作者,他在大学及研究生时期攻读的是哲学和美术专业,但他入职后走向的工作岗位却是咨询顾问,完全是一个商业精英,并且他在多个领域都有作品产出。
正是因为他自身这种跨界式的成长,让他意识到,工作未必参照学习的专业来选择,专业也未必会成为将来工作的基础。
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任何时候都可以为自己打通一条走向未来人生的另一道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他的传奇人生是如何由阅读来造就的。
01打造人生战略的经典法宝
在作者看来,人应该在20岁的最好年纪为自己制定未来的人生战略。
那么人生战略依托什么来制定呢?他列了一个核心书目,这些都是经营战略、市场运营以及财政金融类的基础书目。
可能有一部分人有疑问了,我不需要阅读这类书目呀,我从事的并不是商业类的工作。
是的,没错,不管是从事哪一类工作的人,我们最终在职场上的目的,除了获得经济利益,便是获得职务升迁。
这便也是作者所说的,选择哪一片战场可以获利和选择哪一片战场能够获胜这两点。
即便就是有一部分人选择自己创业开公司,他也需要作为一个管理者来思考这些问题。
或许还有一部分人会觉得我没有什么大的期望,我只是希望有一份工作能够养家糊口,我也不指望升迁到多高的职位,其实抱有这种想法确实太过于天真,因为大家都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便是无情淘汰。
没有谁可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永远抱着一个饭碗干到老,也没有哪一份职业可以依托现有的知识不去提升,可以一辈子稳稳当当走下去。
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更应该在人生刚起步时,为自己做好筹划。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他毕业后的第1份工作是在广告公司任职,薪水很高,但是他逐步意识到之所以广告公司的薪水高,是由它的稀少性决定的。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他认识到广告公司的薪酬一定会大幅下降。
而事实果真验证了他的推测,作为一个美术毕业生,他能推测出这一理论,完全得益于他对于经营类书本的阅读和积累。
作者在讲清楚为什么要阅读商务类书籍的道理之后,还为我们详细列出来了具体书目。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将这些商务类书籍制成了一张商务书曼陀罗表,用内外三层的形式来打造整体阅读格局。
第一层为核心阅读书目,作者称之为超基础6册,这是所有职场人士必读的6册基础书。
第2、3层则从市场营销、财务、组织、领导力、决策、通用管理及其他8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拓展。
每一个职场人士可以根据自己从事的工作类型,设定一个范围阅读第2至第3层的书目。
之所以列出这些经典书目,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不论是哪一个人,不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阅读经典书目都好过阅读当前的畅销书。
这些书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市场的验证,被无数次奉为经典,足以见其理论的真理性和可操作性。
而那些所谓的畅销书,不过是从这些基础理论中引申出来的一些基本案例分析和实践成果,最终我们阅读要回归到经典书目上来。
在自己的人生打造了基本的人生战略之后,我们有必要再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操作。
这便是阅读通识类的书籍。
02打造独特闪亮的个性,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在阐述这部分之前,我们不妨假想一下,眼前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管理者,他们能力相当,职务不相上下。
然而有一个领导幽默风趣,各种搞笑段子信手拈来,办公室氛围被调节得很活跃。
而另一个领导则一丝不苟、一本正经,有他在的场合可能集体肃静、鸦雀无声。
抛开其他的一些因素,毫无疑问我们会对那个幽默风趣的领导抱以格外的好感。
事实上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幽默不单单是一种性格特征,更是一种能力。
本书的作者山口周正是想要告诉我们,阅读通识类的书籍,就是帮我们打造这种闪亮独特的个性特征。
那么通识类的书籍都包含哪些呢?主要分为以下7个类别,哲学、历史、心理学、医学、工学、生物学及文化人类学。
试想一下,一个商务类的人士或者说一个职场人士,在与人交谈的时候能够脱口而出,对于哲学的一些思考,对于历史内容的一些把握,以及对于一些心理学的认知,无疑会让人觉得他的知识面太过于广博而生出一种钦佩感。
除此之外,由于知识之间的互相贯通,通识类的知识在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了解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之后,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的行为背后所具有的心理表征,也就更能从理论层次上去把握那些我们所不能够理解的行为。
而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商务人士,尤其在谈判和操纵大众心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熟读历史,自不必说,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来获取智慧,所谓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物,任何事物经过历史的淘洗,其实都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轨迹。
而生物学则更有意思了,人们通过研究蚂蚁蚁窝当中的分工,来确定组织的形成和建立,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东西,却有着异曲同工的奥妙深藏其中。
与商务类经典书籍精读的阅读方式不同,通识类书籍讲究随性而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从而找到一本与自己合拍的书,由此打开自己个性差异化的路径。
在这里,作者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就是做乘法,用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主题。
因为在单一方面高精尖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能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并加以结合,必定能产生巨大的效果。
比如香奈儿,就是在女性服装中添加进男性衣物的物料元素,便产生了一个经典品牌。
而法国厨师皮埃尔则是将日本的食材与法的烹饪法相结合,创造出极富创意的菜品,被称为“全世界最有创意的厨师”。
那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最擅长哪一个方面,自己对哪一个方面又最感兴趣,将这两个方面加以结合,也许会为我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开另一幅不同的画卷。
看看乔布斯,因为喜欢电脑科技,又注重简洁,于是他将手机设计完全去键盘化,从而拉开了智能化手机的时代。
尝试一下从我们最擅长和感兴趣的两方面入手做乘法,用独具个性的个人IP为职场和人生带来一抹亮色吧!
03书海无涯,你真的需要掌握方法
从以上作者的推荐来看,不管是商务类的经典书籍,还是通识类的7大类书籍,想系统地读完,都不是一个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任务。
而且我们的目标并不仅仅只是读完,还需要从中掌握能够切实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掌握一个好的阅读方法,
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一个“三遍阅读法”。
第1遍是划线。
在阅读第1遍的时候,应该边画线边阅读,找到重要的内容将它用线画下来。
注意不要什么都觉得都是重点,在读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甄别哪个更重要。
第2遍是选出5项内容。
在阅读第2遍的时候,只选出5个最重要的内容。
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这个很难,一本书的要点那么多,哪里可能只有5个呢?
我们要知道读书最重要的是遗忘,而不是记住,最终知识都会被我们的大脑所遗忘,与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如只抓几个关键部分。
并且这5个部分还要分出先后顺序来。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的一个整理,让知识不断地在大脑里面生根。
第3遍是摘抄。
将最重要的5个内容摘抄下来,作者建议一定要学会建立电子档案。
随着我们读的书越来越多,摘抄的笔记也会越来越厚,有时候查找无疑是一个很费时又很费力的过程。
但是电子档案却可以避免这一现象,他推荐用印象笔记来进行摘抄,因为它有一个最强的功能——检索功能。
而检索必定是要带有各种主题的,所以这其实也很考验我们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在这里,作者将每一个主题形象的称之为“鱼笼”,把不同类型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放进各个鱼笼中。
当鱼笼越来越多,鱼笼中的鱼也越来越多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数据化的阅读库已经建立起来了。
这样我们的知识不但有了体系,也有了框架,在日后查找和使用的时候都非常便于检索。
作者正是通过这种阅读方法,高效地吸收书中的精华知识,并逐步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所谓学以致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每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也就意味着人生的轨迹也各不相同。
但看了这本《阅读变现》,我们一点都不需要沮丧,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生起点,也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层次,我们都有可能通过自主的阅读来实现人生的各个阶层的跃迁。
我们既能摆脱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也能逐步走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会因为阅读而带来各种各样的不同和惊喜。
达尔文说,说起来那些有价值的内容,我全都是通过自学掌握的。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