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川月
对于中国人来说,杜甫已成为了大家心目中心系民生疾苦的文化符号;对于成都人来说,杜甫草堂则是他们自豪地向世人展示这位伟大诗人精神影响的一扇窗。
每一位来到成都的外地人,不管他所受的教育层次如何,只要时间允许,几乎没有不去杜甫草堂的。在国庆小长假中,独自来到成都的我,也毫不例外地去了这个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由于是国庆假期,草堂景区满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有老人、孩子,也有各类时尚青年,他们成群结队,前呼后应,当然,也不乏像我这样的独游者。整个草堂景区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置身其中,我的内心总是忍不住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当年杜甫在此生活时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几乎难以遮风挡雨的破茅屋,千年之后会成为人们争相游览的胜地吧?更不会想到自己经过多方救济而建造的这个一亩来大的小院将来会被扩建成一座300多亩的花草满园、亭台轩榭随处可见的环境幽雅园林吧?估计他怎么也预料不到生前凄凉的破屋将会变得如此的热闹吧?
慢行在喧嚣的人流中,我静静地观看着目力所及的每一处景与物,并想象着当年杜甫居住时可能有的样子。
草堂景区的建筑色调十分契合杜甫流寓生活的特点:古朴而凝重。景区中我最喜欢的是大廨内的那尊用黄铜雕塑而成的杜甫像,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符合我内心深处的那个令我无限敬仰的杜甫形象:诗人身躯单薄,双膝跪着,手抚书卷,饱经风霜的头微微上仰,他双眉紧蹙,目光焦灼。诗人一定是在读书之时,忽然又想起了国家的动荡,民生的疾苦,不禁放下书卷,忧心忡忡。初见他的手,我不禁被深深地震撼了,可谓是瘦骨嶙峋,骨节可见。这么瘦弱单薄的诗人,心中竟然承载着那么沉重的家国之忧!我禁不住热泪上涌,看看身边这么多的游人,怕人发觉,我便将目光移开,走向大廨的一侧。
大廨内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几乎每位到此的游客都要和诗人合个影,然后再摸摸他那嶙峋的双手,即便是那些孩童和老人也会如此。我不知他们知不知道这位铜铸老者是谁,抑或知不知道这位老者是为什么被后人纪念的,但他们几乎人人都要到此像前做这一动作。我的内心突然一阵温热,不管他们是否懂得诗人的文化内涵,但我想当他们以己之手来触碰诗人时,一定是怀着敬仰之情抑或以抚摸诗人的手为荣耀的!这些普普通通的游人不断重复着的合影和抚摸的行为,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后世百姓对这位心系苍生的不易之老人的灵魂的慰藉?
此时的我,多想为这位我心目中的伟大诗人拍张单独的照片啊,于是,我举着相机,等待一波又一波的游人的离去,好给我腾出间隙拍张照片。可是,直到举得胳膊酸疼,都没能抢到一个机会。游人总是一个接续一个的上前留影,无奈我只好暂时离开,先去别处看看。
在园中行走,不时会遇见环卫师傅拿着小笤帚在清扫飘下的落叶及花瓣,看到此境,我的心中冒出了诗人“花径不曾缘客扫”的诗句,想当初杜甫写此诗时,草堂的四周一定是安静而寂寞的。而今的草堂,这偶有花瓣飘落的小径却因四方之客的到来而时时被清扫着。
为了能有机会静静地独自面对大廨内的伟大的诗人,我在园里徘徊了大半天,来来回回走了两三遭,游人始终如织,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机会,只能满怀遗憾地离开了草堂。
游草堂,在这样众声喧嚣的日子是不太合适的。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在一个绵绵细雨的安静的日子里,走进草堂,真正静心和诗人对话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