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作文评改,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十多年的经历是我全批全改,把评价权死死的把握在我的手里,认为是职责所在,理所当然,且做得无怨无悔。
我相信,多年来这种固有的、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直是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常态,这种教师单向的输出方式,学生得到的反馈往往是硬邦邦的几句或一段文字,也无非是些术语式的机械表达,主题是否突出啊,思路是否清晰啊、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等等。其实,我们也深感其做法低效甚至是无效。一言以蔽之,费力零成效。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一套书籍,2008年出版的《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其中《黄厚江讲语文》一书中,就写作教学黄老师就提出要“重多向对话,轻单向传授”,“重自我表现,轻统一标准”的观点,这为工作十年的我打开了一扇创新的窗。黄老师提出的“沙龙式评讲课”规避了教师一言堂的窠臼,师生共评,生生互评就打破了传统的批改方式。黄老师还呼吁作文评价要尊重学生个性,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而非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从而使个性化写作彰显本我特色。而我呢,虽然一直,一直在强调“学生是主体”的理念,但从写作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来看,依然在走旧路,依然掌握着作文评价的“生杀大权”,我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丝毫没有意识到自我的“霸权”和“无知”,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审美、思辨依然处于零循环状态。
如果我们再来看课标,就会发现在《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部分有这样的表述——“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自信负责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课标还指出:“过程性评价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由此看来,教师单一的评价方式亟待优化,它是呆板的,也是不科学的,它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打破传统的羁绊,让学生拥有评价的主动权,增强其责任感,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合作意识。所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的“评价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而不仅仅是“结论式”的被动接受。因为评价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辨力等都囊括其中。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思辨性的表达,让每一个个体拥有明确的写作方向,进而完善自我的写作认知。这样的收获才是多元的,是鲜活的,也是有效的。
只有我们教师在自我封闭、自我感动式的写作批改评价中走出来,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释放写作天性,获得身心自由,在广阔的天地间恣意生长。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关于“学生互评促使写作能力提升”的做法及思考:
1.创设良好氛围,是互评的有机土壤。从学生的心理来讲,评价他人的作文可能会有顾虑和不安,他们往往会担心自己的评价是否准确,是否能赢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如果要让他们放下心理的包袱,老师就要搭建“百家争鸣”的教学平台,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继而讨论探究,这样才有了自由的生长,也才有了论辩的空间,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才能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不断成长,才有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正确心态。同时,还能印证自己某些创新的想法,从而增强自信心。
2.教师示范指导,是做好互评的前提。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知道文章写得不好,但问题在哪也未必清楚。即使有的学生能找出问题,但要提出修改意见就是高阶思维了,需要老师树立靶子,给搭建梯子。我做得最多的是对随笔的互评,这个过程重在体验写作感受,以形成较深刻的写作认知。比如,不能把事件写具体是普遍问题,就可以把豆芽菜般的病文投到屏幕上,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并给出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每个同学各自完善病文,再次展示互评,评出优秀,并归纳看看把事件写具体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3.制定评价标准,是互评的可靠依据。课标指出:“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制定评价标准、目标和方向,才能让学生有据可循。合理使用评价量表,分层次、分等级让学生一一对照,予以打分。阐述打分理由是又一次还原习作的过程,只有弄透文章的宏观和微观的各个层面,才可能有理有据的阐述清楚。
4.聚焦评价点,是互评深入的策略。这是在“大的面”的基础上提取 “小的点”。每次互评聚焦一个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式的全覆盖。我们可以针对本班学情提前制定评价计划,尤其要针对共性弱点深究细挖,深凿才能见真金。比如这次就是要评人物的细节描写,下次就是要评文章的行文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篇目”进行对照、印证,以获取写作经验。(因为阅读和写作从来都是一个整体,阅读课上的文意理解、主题探究、语言鉴赏、写法策略以及阅读课上的写作活动,都和写作能力互相滋养。)与其蜻蜓点水式的全覆盖,不如取其一点深挖,这样才会有研究的深度和厚度。
5.老师要适时参与,是互评的有力保障。学生互评不是意味着老师的偷懒,其实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时关注,随机指导,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各种预设,丰厚自身的文学底蕴。“要注意观察小组成员的分工方式、讨论程序和对不同意见的处理,关注学生在发言和倾听发言时的规则意识和交际修养,借助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课标如是说。
6.自我修改完善,是互评的落脚点。互评后要把建设性意见反馈给对方,让其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这比多写几次习作更具实效。我们在旧式的评价体制是老师批改完就结束了此次写作任务,于学生而言除了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外,就没啥写作价值。而评价完之后的自我修改,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写作蜕变,也才完成了写作教学上的“闭环”。因为别人的反馈能让自己以客观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作品,自我修改是更具挑战性的训练,久之,写作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7.评奖多元化,是互评的润滑剂。可以结合学生在互评互助中的综合表现,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思辨奖、最佳口才奖、最佳建议奖等,这样的评选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形成互助互学的氛围,班级也有了向心力,也容易形成写作小团体。比如疫情期间,班级写作爱好者组成一个群,每人每周发送两篇随笔,其他同学予以评价,再自行修改,好多文章发表在《语文周报》《初中生周报》等刊物上。可以说,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就是抱团取暖的过程。他们在交流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提升,更有惺惺相惜的情谊。人生有一写作上的知己,该是多大的幸福!
著名讲书人樊登曾经讲过一本书樊登《他人的力量》,平日里我们都在倡导反求诸己,在自己内心去找原因,其实这也是一个盲区,他人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那让我们在互评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吧。“益者三友”中的“友多闻”,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路上,但依然有太多的困惑和不足,慢慢走,慢慢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