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于7月1日,港澳地区简书无法发布。
说起来,很久没有看过散文。
在我的刻板印象里,散文不那么好读,如果文中还充满着抒情的语句,朦胧的意象,隐晦的表达,那更是难上加难。
直白点来说,散文整体上不够刺激,既没有冲突的情节,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看散文,其实还是需要一点心境和耐烦。
正因如此,包括《一个人的村庄》以及去年大火的李娟的书,我都没看过。
在看之前,我想的是作者犹如梭罗一样独自在一个村庄生活,看完后我发现原来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村庄,这想象里含着真实的部分。
在作者的笔下,黄沙梁所有的东西都包含了生命的气息,花草鸟虫,大树,家畜,墙,道路,风都带着生命的气息,在自然中流动。
我在看的时候,感受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写得真好,语句干净简洁,看似写的都是村庄中的简单事物,却又饱含哲学的况味,诗歌的意蕴,我脑海里常会想到纪伯伦的散文诗。
第二阶段,怎么还有这么多,看得好累,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腻。好想放弃不看了,明明也不算长的书,为啥越看越觉得看不完呢?
第三阶段,渐渐找回第一阶段的感觉了,为啥作者30多岁能写出这些文字呢?他难道没有生活的压力?难道没有欲望的冲突?他让我想起自己的故乡,但是脑海里却又觉得很模糊,如果我去书写,我该从哪里下手?
三个阶段对应了书中的三辑,我看到第二辑时,时常想要放弃不看,但一想不看完下次不知何时才会翻开,走马观花也得把第一遍看完。
我是觉得,看这本书时如果内心很浮躁是很难看下去的,不巧的是我最近正处于内心比较浮躁的阶段。
我并没坚守不看完一本坚决不看另一本,我同时在看另一本实体书,两本混着看,让我多了些耐心。
即便看得挺累,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值得推荐。
第一辑中有许多文字击中了我,让我对散文固有认知被打破,书中有些篇章其实完全可以当做小说来看,也有很多句子简单却满含哲理,让人看完瞬间脑海里勾起涟漪。我截录一些:
要去的地方永远不动地待在那里,不会因为我晚到几天或几年而消失。要做的事情早几天晚几天去做都一回事,甚至不做也没什么。
也许有些活我晚到几步被别人干掉了,正好省得我动手。有些东西我迟来一会儿便不属于我了,我也不在乎。许多年之后你再看,骑快马飞奔的人和坐在牛背上慢悠悠赶路的人,一样老态龙钟回到村庄里,他们衰老的速度是一样的。时间才不管谁跑得多快多慢呢。
马来到世上,肯定不仅仅是给人拉车当坐骑。
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
我想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之后,都会有一个收尾的人,他远远地跟在人们后头,干着他们自以为干完的事情。许多事情都一样,开始干的人很多,到了最后,便成了某一个人的。
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
一个人就这么可怜巴巴的一辈子,为啥活给别人看呢。
。。。
类似以上的句子多不胜数,看似在说我,在说马,在说狗,在说驴,甚至在说草和树,但又处处在说人,在蚂蚁的世界里,它们看不到人,人像是另外一个维度的生物。在人的世界里,会不会有一种我们看不到的庞然大物,看我们犹如看蚂蚁?
我在想,或许我太心急,着急忙慌看完想去看另一本书,实际上类似的书是要慢慢看的,而且随意打开一页都可以看起,也许在那个瞬间你就被击中,心情开始平静,浮躁开始隐遁。
我的急躁让我看到第二辑时常常不耐烦,觉得怎么写来写去还是这些呢?
风也好,草也好,树也好,虫也好,花也好,反复絮叨,没完没了了吗?
你的父亲为何不交代的清楚点呢?他为何突然死去?
或许怀念村庄的另一面,是怀念父亲,更是怀念回不去的青春。
但若让你真的去那边生活,估计又无法融入。故乡有时也是如此,只能怀念不能回去。
若是真的在那里生活,或许写不出来。
正因为生活过走了,作为一个游离者的姿态,才能写下去。毕竟我们怀念的肯定不是现在正拥有的。
这本书的气质,我觉得高中生大学生读会非常适合,只因他们虽说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但还没被浮躁占据心灵;其次适合内核平稳的人看,因为会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舒缓有力量。
当然,更要推荐像我这样浮躁的人看,因为太浮躁,所以需要安静的力量,平常心很重要,心灵健康很重要,不急不躁很重要。只有内心笃定,才能更好的面对周围的一切。
如何内心笃定,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这本书用很多意象和比喻为我们提供了智慧的思考,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