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门这么多年,廖一航想着,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用到过中学及其以后的数学问题。
这算不算一种尴尬,当年他也是老师眼里的尖子生,被老师赋予了很多的希望,甚至有老师说,他是这所学校出来的第一个中科院院士。
手里拎着几样小菜的廖一航走出嘈杂的菜市场,想着刚才跟菜贩子讨价还价,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远远超过自己,在他们面前,廖一航好像基本的数学计算都没有过关,谁能想到他曾经是省奥林匹克数学赛的冠军呢。
小学数学老师特别骄傲的告诉学生,学好数学,以后你们去买东西,算得比售货员快,人家很羡慕你的。
张老师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师,这在数学老师里面,是很难得的性格。
廖一航记得自己刚升入三年级,数学老师换成张老师。
张老师那时候大概四十岁左右,穿一件淡蓝色的工人制服,好像是从老公的工厂拿了一件小号的,随便就穿在身上。
张老师不像别的女老师,她是一头短发,走起路来也不优雅,远远看上去好像还有点左右摇晃。
可是这都不影响廖一航喜欢上张老师的课,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以为张老师不是教数学,而是一个语文老师。
三年级的数学开始讲应用题,张老师强调应用题的关键是要理解题意,而理解题意的前提是要对语言有精准的把控力。
于是在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张老师对应用题进行结构性分析,而分析的样本,则是那些关联词。
这让廖一航建立了一个认识,简单应用题的解法在于是否能把题意读清楚,找出真正的问题。
这样的认识也延展到语文学习中,不知不觉,文理贯通就在那个时候打下了基础。
廖一航一直觉得自己这辈子不“以文为累”,那都是张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因为喜欢数学,继而通过张老师的影响,开始重视语文教育,让他从此受益良多。
到了中学,那届学生都知道,廖一航是真正的双科状元,语文和数学,两手都抓,两手都硬。
高中的代数老师是一个大学毕业刚分来的女老师,胖胖的脸上架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
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同学们就知道这个老师的水平很不一般,因为一道题她讲了整整一堂课,用了四、五种不同的算法。
代数老师姓李,讲课很认真,甚至认真的有点过头,她上课是不笑的,时时刻刻处在一个紧绷的状态。
第二年情况好多了,可能是李老师渐渐进入了教师的角色,经过一年的磨合,对老师这个角色有点驾轻就熟,她的课堂开始多了笑声,也有男同学打趣开玩笑,对她品头论足了。
但是数学老师的形象依旧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不一样,李老师更朴素、更不显山露水。
廖一航考上大学后就转兴趣,没有在数学上继续耕耘。
他的爱好被人文历史所吸引,一头扎进了文科的天地,虽然学的是工程技术,可是志向早就不在那上面,离开校园后,一晃十几年,数学的造诣早就还给了老师。
就在最近,连续好几个晚上他都做梦,梦见自己马上要考数学,可是数学书这学期还没翻一下。
梦里的廖一航显得又自信又失落,自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应付考试,失落的是为什么数学课对自己没吸引力了。
他甚至在梦里还在思忖:如果李老师换成张老师就好了。
高中同学聚会,大家把当年的代课老师也叫上了。
廖一航在会客厅看见当年的班主任赵老师,英语老师刘老师,还有其他各科的老师,唯独没有见到代数老师李老师。
正纳闷的时候,一个身材纤秀,戴着金丝眼镜,气质雍容华贵的中年妇女跟他打招呼:廖一航,你也来了,赶紧找个座位坐下!
廖一航寻思这个从没见过的优雅女士,可能是这次同学会找来的某家策划公司的工作人员,于是也没在意,随声说声谢谢,转头跟其他高中同学打招呼,随即在座位上坐下来。
他问邻座的一个同学,咱们数学老师李老师今天没来吗?
同学神秘的笑笑:那个现在坐在老师那边,最美的一位女老师就是她。
顺着同学的眼光,廖一航看到了,代数李老师就是刚才跟他打招呼的那位女士。廖一航睁大眼睛回头转向同学,同学心领神会的笑笑:是不是很惊讶呀!
吃饭的时候,同学们过去跟老师敬酒,廖一航走到李老师面前,对刚才没有认出老师表示歉意,同时也说了一句大家都想表达的话:如果时光倒流二十年,您现在回去再教我们,我们估计一辈子都舍不得离开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