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读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有感
我原来是好读文学方面的书籍的,对教育大卡的书很少染指。总觉得这类专著语言不够鲜活,趣味性差。但随着今年跟着共读训练营老师一起读教育名著,的确收益良多,也大大扭转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认知。尽管时间匆匆,在阅读中还是读到了快乐!
对于年越50、教龄已历30个春秋的教育战线上的一个老兵,此刻,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嫌晚。只要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走去,总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更何况自己N年来一直关注上好每一节课,注重课堂语言锤炼、细节打磨,练习同课异构这些侧重点多多少少也与这些教育名家的观点不谋而合,觉得在自己前行的道路上,并不孤单,真的是一种幸福。
我读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先在微信读书中听了一篇,里面几个情节特别引人注意,于是把这些故事反复听,直到把故事包含的寓意理解透彻,与朱老师一起深味这些有趣的细节,感悟小细节大道理的带给我的震撼。
1.在“活在观念里”一节里Z老师的抱怨与痛苦,进一步提醒我们:有些观念,仅有工具价值而已,时过境迁,工具已被淘汰,价值却阴魂不散,且有可能成为某些人一辈子戒除不掉的瘾。这种瘾在教育中发作,有时候犹如在学生面前摆上变质的精神食粮,其潜在的危害性不可低估,自己决不能刻舟求剑。
2.在“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一节里,“包装”、“差距”、“风格”,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感觉到朱老师那么痛心于一些地方的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由衷地借江先生之口慨叹:台湾淡水中学“不愧为百年老校,不矜不骄!”
3.在“减负减出幸福了吗”一节中书包超重的故事、”代课”二字的伤害、赵老师为学生高考那善意的隐瞒。我随朱老师一起感叹: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迷失了方向,无视人性、伦理与文明?
4.在“头发上的教育”一节中我欣赏贾春英老师在处理夏果头发问题上的智慧,在“守住教育的重心”中王庆根的选择,告诉我们精神的丰盈比经济上的成功,更应该是幸福的主源。
5.在“润泽的座位”、“有生命的道具”中认识到排座的学问和道具的魅力,贾老师的桔子、林老师的手帕,如何化消极为积极,需要老师一起破解爱的密码。
6.最喜欢的一节是“拒绝声,多么美”:喜欢能自觉地坚守教育的人性原则、始终把“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上海最牛校长和大会上被学生羞辱而面色依然的老校长高锟;教师虹的无奈和吴非老师铮铮铮硬骨,我爱他们,中国的脊梁!
7.在“好教师能有多坏”一节中,朱老师看到了由于许多“好教师”所做的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教育事情,其累积起来的坏的影响,犹如水波,慢慢扩散,绵延不绝。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个好老师,肯定是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老师,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有专业伦理和专业能力的人。正象叶圣陶先生对老师的基本要求是肯负责,有本钱。“肯负责”,指向专业伦理;“有本钱”,指向专业能力。我问自己:我是一个好教师吗?
8.茶壶事件告诉我:孩子不可能在没有任何问题的真空中生活,大人的责任是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实现成长,即慢慢建构自己的价值判断。老师教育学生也应该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从而实现不断进步的过程。
于是再听第二遍,除了不觉得这些故事的二次出现乏味外,更觉得这些故事其实就不是故事,而是打开身边问题的钥匙,老师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自己完全可以借鉴。于是开始认真读书,细味书中的每一句话,还把一些跟自己同感的、有启发的语言摘抄下来,随时可以品鉴品鉴,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让我感动的还有共读训练营里的教研助手,每天给大家布置任务,认真统计阅读名单;其次是共读训练营里好多老师,每天认真的垦读,一点一滴的收获,这片土地何尚不是用自己的勤勉建立起来的庄园,正在一厘米一厘米地转变,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家都可以在改变自己的同时带动周边人的改变。即使暂时看不到太阳,也会感知曙光在前!
“独行快,众行远”,只要大家认真坚持,什么都会改变!从改变自己开始,争取做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现代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