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都有他可贵的天赋。一个孩子再怎么学习没有章法、缺乏才能、无力掌握知识,其宝贵的天赋种子,也会藏在那些平凡、平庸、落后现象里的某个地方。”
我相信,小博也有天赋等待着我去发现,我要借此提升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让大家看到他的闪光之处。
沉“思”——借信件和家访转型
好机会!学校组织一次由领导班子带领的家访,我上报了小博的名字,路上,我讲起小博同学的日常,校长对小博同学也略有耳闻,当下便敲定了此行的内容,建议家长给孩子报名篮球或其他体育课程,将孩子旺盛的活力充分使用,减少孩子因精力旺盛导致的事故频发。
聊到暑假的安排,我向小博妈妈顺势提出这个想法,她的惊喜与激动,似是抓住了一次彻底改变孩子的机会。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小博妈妈一直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所做过的努力,她也一刻不停地在实践,作为小学老师,我们最多陪伴孩子六年,而家长,则是要陪他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她的焦虑与苦恼,一点都不比我们少。
家校合作,双管齐下,“显眼包”小博搞事的频率从原来的一天一次,逐步减少为两三天一次。
然而,突如其来的坏消息,小博受伤了,疑似颅底骨折,这可把我们都吓坏了。同学们看着小博的位置一天天地空着,心里也空空的。和小博妈妈每天沟通孩子的恢复情况,确定好上门家访探望的时间,可是,要带点什么给小博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商量起来,带吃的?带作业?带玩具?
一边想着,突然看到办公桌上学校下发的本月家书材料,写信,这主意不错!信的内容呢?在家养伤的小博,我们除了表达关心还能给予什么呢?我们要给他力量,告诉他,那些他自己还没意识到的闪光之处!
“小博,我们都很想你,你要快点好起来。你打扫卫生特别干净。”
“小博,祝你早日康复,你不在的这几天,我们搬作业都少了干劲。”
“小博,我想跟你一起跳绳,一起跑步,你要快点好起来。”
……
我们和妈妈在客厅沙发聊小博的恢复情况,小博欢欢喜喜捧着一大袋同学给他写的信、画的画,一个人躲进房间迫不及待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咧开了嘴,笑得开怀。
“妈妈,我明天就想回学校!”看着小博兴奋的表情,我知道,小博这颗棘手的“种子”已经萌发出独特的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