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在中招复习研讨会上,执教过一节《语言表达要得体》专题复习课。这节课是以写邀请函、推辞语等活动为框架,创设具体交际语境,完成“语言表达要得体”这一专题学习。在撰写邀请函时,侧重强调根据邀请对象的不同,运用恰当得体的语言,比如敬词、谦辞,语言表达委婉等。这是在新课标颁布后所上的一节示范课,很能体现课标精神,效果还不错,评价也很好,我也一直认为那节课很成功。
今天读了关宇老师的教学实录《“邀请函”写作指导》以及张燕华老师的点评,发现对于“邀请函”这一应用文的写作,还不够深刻和全面,自己的认识是多么浅薄,正如芝诺的知识圆圈,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多。
关老师的这节课,开课没有介绍邀请函的相关知识,而是出示一个写作情境,让学生来写作,接着让学生来审视学生的习作,发现邀请函写作的优点和写作中的问题,进而明确邀请函写作的五个要素(实际上是四个):写作者、邀请对象、邀请内容、邀请目的等。再设计第二个活动,让学生变换邀请对象,改写邀请目的,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这时候再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各个写作要素之间的关系图。最后在学生弄清楚邀请函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修改自己的邀请函。
以上邀请函的写作指导,注重了其交际性,张燕华老师指出,邀请函写作还要凸显其文化性,落实文化传承,实现课程育人。我们经常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挂在嘴上,如何在每一节课中落地?实现课程育人呢?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比如礼貌用语,就很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敬词谦辞,而是在交际语境下,写作对象和邀请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上对下,还是下对上等都决定邀请函用语的特点。像惠允、恭候、诚邀等词语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渗透,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