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大宝去医院看牙(包括以前带小宝去耳鼻喉科看小耳朵也是),经常会听到很多病人在等候区议论:某某医生是专家医生,看这方面的病已经有多少多少年了,经验很丰富,挂号时一定要挂他的号才行。
人们通常会认为,开了20多年的老司机,一定会比只开了5年车的司机更擅长开车;行医20年的医生,一定会比只行医5年的医生更优秀;教了20年书的老师,一定会比只教了5年书的老师能力更强。
这,可不一定。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刻意练习》里就深刻的阐述了这个道理: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这时有的人说了:不是说要刻意练习吗?我就是在刻意练习呀!而且不练它个10000个小时不罢休!
且慢,
你那只是在练习,
而并不是刻意练习。
最近几年10000小时这个概念非常热门,但实际上10000小时并非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有很多的限定条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刻意练习”下的10000小时才有用。
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曾说过:“把现在的日常事务努力重复1000天,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只会让你在现状中陷得更深。”
曾看过青年作家周冲写过的一篇文章中也说:不爱,一切投注的劳力,都只是应付敷衍,只是苟且无奈;不得已为之的事情对灵魂的滋养、技能的精进、经验的获取,毛线用处都没有。
那么,喜欢的事情做上10000小时,会成天才吗?
也不会,就像吃货喜欢每天吃东西、吃饭,吃了10000个小时就成天才了?
好像也没有吧?
为什么?
因为这个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当一件事情的技术难度为零,花在上面的时间,就是零回报;反之,一种技术难度越高,花在上面的时间才越值钱。
我也曾经写过一篇《没有效果的坚持有意义吗?》的文,也是听了萧秋水老师在喜马拉雅音频上的课的思考与总结,感兴趣的可以去翻翻看看。
既然没效果那怎么办?还要不要练?怎样练?
当然要,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沿着正确的轨道,并不断从反馈中学习前进,就能有收获。
这需要我们:
在学习区练习;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大量重复练习,从不会到会;还要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反馈。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本书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教我们了一些很实用的方法和步骤:
一 产生兴趣
书中举了国际象棋冠军波尔加姐妹从小在父母的引导中,在兄弟姐妹的互相激励中就对一件事——象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果我们是初为人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刻意引导了。这也让我想起了在大宝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引导她要喜欢学习、要爱上阅读,慢慢长大了,她在班里的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在她那么爱学习的引导和鼓励中,小宝也学着姐姐喜欢上了阅读,这不得不说兴趣、引导和鼓励的重要性。
二 变得认真
尽管父母和导师可以采用许多方法来激励孩子,但动机必须来自孩子的内心,否则,它不会长久。
那些长大后成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的孩子,有着“自加燃料、自我激励的动机来从事繁重的工作”,尽管他们依然需要父母亲和导师“情绪的和技术的支持”。
三 全力投入
随着年龄增大,身体的适应能力可能差了许多,但心理的适应能力依然十分强大。
人们的技能随着年龄渐增出现退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减少或停止了练习;如果依然定期参加练习,他们的技能水平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大幅下降。
四 开拓创新
创新更离不开刻意练习了。
创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各自的领域或行业中工作了很长时间,已经成为杰出人物,然后再开始开辟新的天地。
杰出人物的进展只在局外人看来才是重大进展,因为那些人并没有见证过所有那些微小的进展,才累积成重大的飞跃。
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
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
所以,做一件事时间越长并不一定就越好!
要想把一件事情真正做好,除了长时间的练习,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