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搞了个声东击西,不过守将朱桓镇定自若,战败曹仁军队。
朱然是吕蒙死前推荐的大将。守卫江陵的过程中,泰然自若,带领五千人成功低于了曹真6个月的围攻。
董昭看出夏侯尚进兵策略的重大隐患,让及时止损退兵,后来果然不如其所预料。
魏文帝曹丕曾问贾诩,计划征讨,蜀汉哪个先?贾诩对当前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看,应该先休生养息,不宜对外动武。只是曹丕并没有听从,最终也没有任何军功。
刘备病逝于永安,托孤诸葛亮。刘禅即位,年17岁。
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颙劝亮要懂得分权,各司其职,不必事必躬亲,否则形疲神困,终无一成。
有智识,即便老了也被人需要。
吴汉再次联盟,孙权问汉使者邓芝,以后打败魏国,两家平分天下不也很好吗。邓芝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天下也不会有两个皇帝,兼并魏后,两家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孙权认为邓芝很诚实恰当。
曹丕决定大举伐吴,辛毗劝阻,认为当前国家地广但人稀,应该休养民力。时机尚未成熟。认清形势很重要。决策大事其实就是三步,了解情况;分析研究;采取措施。
曹丕为当年一些小事,处死有功劳的大臣。鲍勋等。
曹丕7年挂了。
太子曹睿即位,当成当太子时只是埋头读书,不结交大臣,不过问政事。即位后数天只接见了刘晔,刘晔评价其志向远大,才智稍微差了点。
重温出师表,诸葛亮的文笔真是没的说。
孟达打算投降诸葛亮,被发觉,司马懿兵一边写信安慰孟达,另一半却秘密前去平定。兵贵神速,让孟达措手不及。
魏延献计,但诸葛亮认为太危险不够稳妥,没有采纳。
当初刘备临终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后来是马谡被张郃围困街亭战败。诸葛亮只能杀了,虽然可惜,但是为了严明法纪,不得不如此。里面东西还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政治方面,各方的权衡。马谡被杀终归是博弈的结局。
诸葛亮几万大军,却攻不下郝昭带领1千多人防守的陈仓。
位置决定立场,立场决定主张。
董昭上书认为现在年轻人不再以学问作为进取的根本,专门以相互结交朋友为业;国中人士不以孝悌清廉修身为第一,而以趋炎附势营利为先。魏明帝曹睿同意,选拔人才开始有一定门槛,需要经过一定的考试。考试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加公平的选拔人才。
曹植请求回归朝廷,贡献自己的智慧。明帝礼节性拒绝。魏朝即不用兄弟诸侯,也不用外戚,纯纯靠大臣忠心。很危险啊。
辽东太守公孙渊多次和东吴通信,明帝派田豫讨伐。但是蒋济劝阻,认为辽东不侵犯也不叛逆,该上报上报,该上供上供,讨伐反而让他们成为寇贼。要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田豫最后徒劳无功。
曹植在明帝6年去世。
刘晔这顿操作属实把我CPU给干烧了,装逼界顶流啊,小嘴叭叭的,忽悠的皇帝和杨暨一愣一愣的。“侍中刘晔为帝所亲皇。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是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无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予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
不过最后还是被发觉,明帝于是疏远了他。刘晔于是精神失常,忧虑而死。巧诈之徒,不如拙诚。刘晔估计是自杀的。
杜恕上书,认为忠诚不必是亲信,亲信不一定就是忠心耿耿。虽然是一句废话,但也算是一种提醒。人主需要时刻保持冷静清醒。
忠分为4种,你知道的忠,你知道的不忠,你不知道的忠,你不知道的不忠。只要你推崇忠,大家就会忘让你知道他忠,和不让你知道他不忠去努力。所以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