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文章的末段,读书须得法。
文中提到,读书方法是学习者理解书本内容、获取书本知识、实现读书目的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毛泽东十分重视读书方法和策略的运用,他曾将方法比喻成“桥”与“船”,他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首先,读书要以博观为前提,然后约取。
有了宽广的知识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人生和世界,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懂得很多东西。
今天读到朱光潜的《谈修养》,其中"谈读书"的部分也同样表示,世间的万物都是一体的,学科都是互通的,动一处,用心体悟和观察,都会在其他地方观得变化。
现实生活中,C爷以为,大到美国大选结果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小到个人的某种行为方式对人生的影响,其内在的逻辑,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能量的不停转化与变化。博览群书,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存,会帮助人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生存理论,也同时愈发觉得知识海洋之宽广,以坚定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
再者,读书贵在精,不在多。
过去的人读书,一本便是珍贵,从头到尾反复阅读,不放过丝毫,咀嚼消化,入脑入心,得其精髓,一生遵循。
现在的人读书,书太多,兴趣变化快,昨天读天文,今天读文学,明天又去感慨艺术。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毛泽东对于经典书籍,尤其是马列著作,是常读常新。
在延安,他曾讲道,《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好书要反复读,读好书同样需要方法。
一是读书需有一条线串联引领。
读历史,就以时代为中心,读几本围绕这个时代的正史,读学科,就以由浅到深为脉络,由表层逐渐深入学习,读人物,就以时间为轴,观其成长,看其作为。
二是读书需要时时思考。
毛泽东读书非常善于思考,他主张要将书本内容和现实社会相联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所谓"尽信书则无书"。
毛泽东认为,对于书中的内容和观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要有创造性的发挥。
毛泽东喜爱读史,尤其是《二十四史》,他强调:学习历史给我们的遗产,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给予批判和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最后,读书须勤动笔墨。
古人云;"思读十遍,不如写一遍。"
善于读书者,总是书不离手,手不离笔,手眼并用。
一是边读边记录。记录好的句子段落,在抄录过程中再加深输入印象。
二是边读边做标记。记录阅读当下的思考。再读一遍时,若有发现体悟和心得有所进步,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三是边读边作批注。毛泽东的批注既有对原文的总结、提炼、质疑和评价,也有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独特见解等创新性发展。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时,他写下了1万多字的文字批注。针对书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概念,他结合我国当时抗战的实际情况,对抗战时期我国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了创造性发挥。
从读,到思考,到落笔,就完成了读的闭环。
写作,就是依托肚子里的墨水和头脑中的库存,进行再创作。
近四日的读后感,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是C爷结合文章内容以及自身思考的一些分享。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继续读,持续写,各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