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论的过程
这个学期新换了办公室,体育组莫老师、钟老师、刘老师、我、万老师、李老师相聚在2办。莫老师提议以后的每周四的下午为大家的教研时间,如果没有特别安排,我们观看一些优质课,然后进行评课。第一周我要录制精品课程,就没有参加教研。
第二周的活动由刘老师组织,刘老师在抖音上面找了一节水平三的全国优质《篮球游戏》,办公室没有网络电脑直播行不通,刘老师发送给每一位老师在各自的手机上面观看,老师们都认真的记录。看完课,我们就开始评课。
课堂流程是这样的:开始部分:学生集合整队时手上已经拿好篮球了,教师宣布本节课内容。准备部分:跟音乐教师带做篮球操,包含球性练习、原地运球动作、关节活动等相关内容。整个班动作整齐划一,节奏感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出来的。基本部分:游戏1原地运球报数,游戏2找朋友(握手运球和运球击掌),游戏3播种收获(运球立和倒标志桶),游戏4运球绕杆(标志桶都小组自由摆放),然后交换场地练习;游戏5攻防演练,一人防守一人体前变相突破练习。最后是素质练习,围成4个圈,第一个练习是仰卧起坐练习,第二练习是俄罗斯转体传球练习。结束部分:放松操(我和我的祖国),教师小结。
第一个是评课的是莫老师,因为莫老师是篮球专业,所以他对这节课最有发言权。莫老师说,这堂课没有给他太多的新鲜感,就像一堂好的常规课。因为我看过莫老师的几次篮球课,所以觉得他的课跟这堂课有点像,里面的一些练习方法莫老师也运用过。正是因为他太熟悉,所以他觉得这堂课没有新意。他说他今天专门挑刺,首先这位老师一开始就是篮球操练习,找朋友的游戏放在最前面热身会更好。第二播种收获游戏没有强调一些要求。第三教师讲解到位,有提问和思考,增强了与学生的互动。第四攻防演练强调了技能,但还可以要求细节。第五课课练的队形一开始觉得没有必要去调整,后面是俄罗斯转体传球有配合,才知道需要这个队形。
第二个是李老师点评,李万老师是一名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她先说了这节课的优点,然后说到队伍有点乱,我和莫老师马上抢话,说这个队伍不乱,可以这样组织。她可能觉得队伍组织一定要有一个形才不乱,才组织有序。其实散点也是队形变化的一种。作为一名才上班两个星期的新老师,还不知道如何去看课和评课,这是正常的。特别是体育基本上是靠经验来教学的。
第三个是万老师点评,她说课堂组织有序,教学流程非常清晰,层层递进,教师语言有启发性,简洁得当。万老师也是今年刚毕业的老师,我就想到我当时毕业上一年级的课是非常痛苦的,根本没人教,课堂常规非常乱,不知道如何办。现在有这样的氛围大家一起学习,是极好的,新老师也能很快上手。
第四个就是我点评,首先我对莫老师的意见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流程这样安排很合理,它是由易到难,由不动到动,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二个我觉得这堂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变,我列举了很多例子,每一个练习都会转换,练习形式很多样。第三个课课练我觉得是一个亮点,体现了团队精神,不丢下任何一个人。我跳跃性的说了很多,列举了课堂中各种环节。这堂课我还是观察得比较仔细的。
第五个点评的是钟老师,钟老师也是篮球专业的,他的点评专业并且逻辑性强,不像我一下讲这里,一下又讲那里。他也提出最后素质练习是一个亮点,有团队合作,有加油呐喊,有掌声鼓励,氛围浓厚。他对这位老师的评价极好,这是一堂非常好的展示课。
最后一个压轴的是主持人刘老师点评,他首先总结了前面五位老师的点评,表扬加鼓励。最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位老师篮球素养很高,每一个设计都非常合理,流程很紧凑,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技能,学生的篮球素养也被训练出来了。
引发的思考
首先说到磨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不仅是观课与评课,我们要借由观课议课,来思考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收益,如何通过常规课磨出优质课,我们每次观摩的都是公开课,公开课都是磨出来的,公开课只是少数与个别,学生收益的最终还是每天的常规课。其实在这个磨的过程当中,学生肯定是收益的,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习得球性和技能,最后才能展现出优质课堂的样子。如果学生的篮球素养不过关,是呈现不出这种效果的。每一次公开课的打磨,磨的是老师,磨的也是学生,老师进步跟学生的进步是同步的。
我一直想去挑战篮球课,看了这堂课我也提出,怎么样运用到实践,我通过练习,就上一堂一模一样的课,我需要多长时间来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和莫老师刘老师根据学校的现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是器材的准备,上课之前都要花时间准备器材,球要打气,可以让学生来打。然后用哪个班来进行实验,如果常规没有搞定,学生不按要求来,教师根本上不下去,况且是每一节课都这样去上。我也怀疑自己身体吃不消,学生太多,课太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上出这样的效果,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当然我们可以就这节课当中的某一两个练习,在常规课当中来实践,这是可行的,这也是体育大单元教学的要求。
最重要的还是实践,不管这个过程是失败或者是成功,我们都要去实践,这就是一个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各种问题,也会发现行不懂,这些都没有关系。失败的原因的可能就是学生不配合,因为我们的现状不是走班教学,学生水平兴趣不一,很难组织,学生不配合,老师负担太重吃不消,每周18节体育课,跨年级教学,课间都没有时间去准备去思考与备课。再加上学校活动、场地、天气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都有可能不按照计划来上课。其实我觉得这些都没有关系,当我们在践行的路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成功了,尽管我们会非常累,尽管我们也怀疑自己的能力,去做就行了。
追求理想课堂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与挑战自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