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估算时间
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 ,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 ,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
为什么人们总是错误估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呢 ?
因为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 ,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 ——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
有些任务是你所熟悉的 ,即以前曾经做过的 。由于已经做过 (一次或多次 ) ,所以 ,你清楚地了解这个任务的每一个环节 ,知道应该如何拆解任务 、应该怎样分配拆解出来的子任务 、每一个子任务有多少个步骤 、每一个步骤需要耗费多长时间 、哪些步骤需要格外小心 … …在这种情况下 ,正确估算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是很容易的 。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 ,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 (或陌生程度 ) ,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 , “反正比一般人想得长多了 ”倒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假设 。
2 .及时行动
接受任务之后 ,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 ?
比 “越早开始越好 ”更切实的答案是 “现在就开始 ” 。
所谓做事拖延 ,不是拖延着做事 ,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
明知自己拖延的人很痛苦 ,因为他们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 ,而是不知道为什么 “无法进入状态 ” 。
明明已经焦虑到不行 ,拖延的人为什么迟迟不开始行动 ?
一个常见的原因是“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 ” ,
总以为可以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 ,心里想着 “时间还多得是嘛 ! ”可这并不是本质原因 。本质原因在于恐惧 。
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 :只要开始做事 ,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 、做不好的风险 。
这原本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事情 ,但最终患上 “拖延症 ”的人犯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性错误 ,即认为那些能够做对 、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 、做好的 。
从表面上看也好像确是如此 。那些能够做对 、做好的人 ,总是显得从容不迫 、轻车熟路 。面对这样的人 ,那些犯了错 、做不好的人根本没办法不自卑 、不怀疑自己 … …
所以 ,很多人做事拖延不过是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的心态在作祟 。
只要做事 ,就一定会出问题 。这是现实 ——无论何人 ,无论何事 。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那肯定不是在做事 ,而是在做梦 。
认清并接受这个现实很重要 。只有这样 ,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 。
说一个人不怕困难 ,那是假话 。
做事情的时候 ,肯定会遇到困难 ,事情越有价值 ,困难就越具规模 。
遇到困难的时候 ,心平气和地面对就好 ,因为这只不过是生活常态 。
有时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依然没能解决问题 ,却眼见别人轻松过关 ,这确实令人气馁 。不过 ,这也是生活常态 ——在任何一个特定领域 ,总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表现更好 、费力更少 。
然而 ,在大多数情况下 ,有 4个字颇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 ——勤能补拙 。不过 ,真正相信这 4个字的前提是 “接受现实 ” 。
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 :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 ,在自己做对 、做好之前 ,通常已经了解做对 、做好是什么样子 。
于是 ,无论能否做对 、做好 ,人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判断别人是否做对 、做好 。
所以 ,尽管自己不怎么样 ,却可以振振有词 、理直气壮地评价别人做得对不对 、好不好 。
这样看来 ,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 ,被嘲弄 、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 、被鼓励的几率 ——这几乎是肯定的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使很多人怀有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的微妙心态 。
那些真正能够做对 、做好的人 ,绝不会随意嘲弄 、打击别人 ,因为他们是做对过 、做好过的人 ,他们一路走过来 ,心里非常清楚做对 、做好有多么不易 ,所以 ,他们会不吝一切机会去鼓励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 。
这甚至可以当作一种测试方法 :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 ,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 ;否则 ,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 、做好的人一样 ,给予别人真诚的鼓励而非嘲弄 。
尽管那些能真正做对 、做好的人有时也会给出负面评价 ,但这些评价通常是 “建设性的负面评价 ” ,并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 。
我们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 、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 。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 、做好 。所有做对 、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 ,这就是生活常态 。
而动辄给出非建设性负面评价的人 ,往往不是正经做事的人 ,他们和那些正经做事的人身处不一样的世界 ,这也是生活常态 。
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 ,问题不是 “到时候能不能做好 ” ,而是 “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 ,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 。
《把时间当做朋友》第三章管理——1、2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