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88天
原文阅读: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讲解:
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还没到该说话的时候你就说话,这是急躁;该你说话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未曾察颜观色就贸然开口说话,这是瞎子。”
启发思考:
本章孔子谈论的是说话的艺术和事君之道。文中的“君子”显然是身份显贵的上位者。处于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不同的场景中,言者不仅要注意说话内容和表达方式,而且还要注意把握恰当的说话时机,否则就容易发生“三愆”之误。“愆”是失误、过错。
除了臣子对国君,部下对长官、后辈对前辈、甚至朋友、同辈之间说话时,也一定要注意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用心体察具体情境,避免出现由于说话的方式或时机不当而犯的错误,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孔子告诫弟子,与上位者说话时需要避免的错误主要有三种。第一种错误是“躁”,就是在不该说话时先说了,犯了急躁的毛病。现实生活中,犯这种错误的大有人在,不分场合和对象,急于表达自己想法,这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表现。孔子一贯要求“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所以尽量要少说慢说,即使有话要说,也一定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后择机再说。
第二种错误是“隐”,“隐”是有所顾忌,隐匿不实,就是该说话的时候反而不说,有所隐瞒。对于上位者说的话,通常主要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表示赞成当然皆大欢喜。如果担心提出不同意见对自己不利而缄默不言,或者怕负责任而吞吞吐吐,不吐实情,藏了心机,这是隐瞒。
虽然,有时候“隐”似乎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孔子认为选择“隐”的方式是错误的,违背了“臣事君以忠”的从政原则,他说:“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在其位时,就要恪忠尽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不该有所隐瞒。如果君上一直都无法听取不同意见,孔子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第三种错误是“瞽”,“瞽”原本是生理上的睁眼瞎,这里引申为心智上的愚钝者。“颜色”代指面容和表情,指情绪和心态的变化表现。即使轮到自己说话时,也要注意察言观色,说得恰到好处,对方不耐烦了,还滔滔不绝自说自话,那叫瞽,瞎了眼了。
孔子建议要学会“察言观色”。需要说明的是,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听进去,与对方达成沟通交流的目的。想要人得听进去,就需要察言观色,照顾到听者的接受意愿。这与曲意谄媚有本质区别。谄媚只求取悦人,观色为了有效表达。
可以看出,孔子实在是深通人情世故,无论是规劝人家也好,有所建议也好,提出请求也好,这些行为准则和说话艺术对我们依然有效。
避免以上的三点错误是与人沟通的基本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都需要注意一些具体的行为,例如,不要询问别人的隐私;不要当众揭穿他人的疮疤,特别在公开场合时,要特别注意给对方“留面子”;不要在众人面前有意无意宣扬别人的错误;在与上司或长辈讲话时,要善于使用敬语,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总之,就是保持尊敬、诚实和体贴,心里时刻装着别人,不急于表现自己,不刻意隐瞒事实,把握说话的时机与节奏,达成良好的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