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巴瑞深刻地指出,我们并非在“制造”孩子,试图将他们塑造成我们心中的理想模样。相反,我们的角色是鼓励他们去体验生活,去享受童年的快乐,并最终找到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方式。当我们错误地认为“我们应该为孩子成为什么人而负责”时,我们往往忽略了与孩子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最本质的意义。
这种观念清晰地界定了“制造”与“引导”之间的区别。制造孩子,意味着按照预设的模板去塑造他们,让他们成为符合我们期望的个体。而引导,则意味着我们为孩子提供成长所需的支持、资源和环境,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尝试和成长。当我们误以为自己要全权负责孩子的未来时,我们可能会忽视与孩子之间基于相互尊重、信任与理解的伙伴关系。过度控制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难以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和承担责任。
童年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在长大后缺乏责任心。这往往是因为在他们的童年时期,家长过多地干预了他们的生活。作为父母,我们真正能够控制的是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然而,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往往会将控制之手伸向孩子。
社会的焦虑让我们产生了将孩子紧紧握在手中的冲动,仿佛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他们不会走错路。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孩子的未来并非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他们的成功和幸福,需要他们自己去争取和创造。尽管孩子年龄尚小,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他们缺乏知识和能力。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有经历过这些,他们才能真正成长。
同样,我们成年人也会犯错,也会面临选择。如果我们的长辈总是干涉我们的决定,我们也会感到不满。孩子们同样如此,他们渴望得到建议而非命令,他们希望我们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而非控制者。我记得我的导师曾经说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会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他的建议,孩子可以选择听取也可以选择忽略。但无论如何,孩子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以孩子写作业为例,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不写作业的后果,并让他们自己思考是否能够承受这些后果。这样,他们才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逐渐培养出责任感和自主性。
总之,家长需要摒弃“控制一切”的迷思,以引导和支持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让我们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伙伴而非控制者,共同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