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3-07-31~2023-08-10(11天)
这本书的他序部分写得极为生动、真情实感,读前我的期待值是6分,读完后直接升到了10分。
有一段是:“我有一个结论性的认识,就是从一诺(作者)的身上完全看不到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端着’,她跟世俗想象中牛人可能有的骄傲、傲慢、自得等性格副产品完全不沾边儿。这是一个灵魂深处打开的人,是那种充盈了水就不回晃荡的满罐子。只要你见到她,她骨子里的真诚、她火一样的热情,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你忘记她竟是一个这么牛的人。”
我心想,这不就是我很喜欢的一种人吗?越是厉害,越是谦虚,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不需要刻意地展示自己有多厉害。
这正呼应了作者的公众号介绍:不端不装,有趣有梦。“既然听不懂,就不用炫耀自己英文优秀了。遇到新情况,自己不行就承认不行,从零开始好好学。”
偶尔我也会因为不懂某一领域(可能是娱乐圈,可能是历史,等等)而感到羞愧,好像如果我不懂,那我就不是可以被接纳的。偶尔我也会想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的不懂,因为我觉得一点都不丢人,但不知道为什么当外界的反应是反对的时候还是会感到慌乱。
目前我觉得有两点原因,一是多数和少数的问题,如果“奇怪”的是多数,那“奇怪”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相反,“不奇怪”的才是奇怪;二是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和自信,如果足够认可自己,就不会被影响,甚至有可能影响别人。
好巧不巧,我还没能足够相信自己和坚定自我。
书中说:
“我们为什么这么在意外界的评判?其实讲到底是对自己不接纳,所以希望通过别人的接纳来证明自己还不错。但是‘向外部寻求认可’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即使一些人接纳了你,还会有一些人不接纳,你不可能在所有人眼里都是好的。去追求所有人的认可,既不可能做到,更不可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成长。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从外界认可带来自信过渡到内生的自我接纳和自信心。”
“我们不需要盼着谁来告诉我,‘今天你很棒,可以开心舒畅’,而是我自己就可以判定‘今天我很棒,可以开心舒畅’。”
是啊,我很不错,我可以快快乐乐。我都不需要别人来觉得我不错。希望我也慢慢到达这种境界吧!
书中有一个关于“为什么”的深度对话:
例:我想要给孩子报某个兴趣班,感到特别焦虑和着急。
为什么要报?
——因为这个兴趣班很火,很多人都报了。
为什么很多人报了我就得报?
——因为这个班好啊。
报的人多就说明这个班好吗?
——不一定。
那为什么报?
——因为不想落下。
落下怎么了?
——落下就落后了啊。
你觉得孩子没报这个班,就会落后吗?
——是啊,他的基础差。
孩子真的差吗?
其实问到最后,就回到了我们的不自信、对孩子的不自信和一定程度上的不接纳。更有可能的真相是,你的孩子基础没问题,在家里和你一起学习对他的帮助比上这个兴趣班大得多,但是这个“大家都去”的声音借助我们内心的某种自卑掩盖了上述真相。
对话既适用于帮助他人,也适用于自我开导,核心是在一团乱麻的压抑状态里,弄清楚困扰内心的究竟是什么。书中也提到:“这里有两个原则,一是带着善意,放下评判,以无限可能的眼光看眼前的人;二是不要急于给出自己的方法和答案。相信每个人只要愿意向内看,都有能力找到前进的路径。你只需要做一个能展开对话的伙伴。”
我很喜欢“勇气”这个词,对于一件事,要么不会开始,要么就选择开始并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所以其实就是做与不做。不做会后悔,但做也可能会做不好或者达不到自己满意的状态。很喜欢书中作者妈妈说的:“你如果什么都不做,那顶多有一个错,就是‘没做’的错。你只要做事情,就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生出很多错。因为你在明处,各种麻烦都会来找你。”
所以我觉得,尽管困难重重,我还是会去做。
书的最后几章是关于自我的部分。
“面对无法改变的事,我们能做的其实只有一点,就是全然接纳,不要纠结。在接纳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向前走,该干吗干吗。”
我常常忍不住抱怨几句,或者忍不住在心中感到不满,因此而不想行动。然而,不可改变的事实太多,这时候该干吗干吗就是一种智慧了。
作者的妈妈是一个可爱、智慧的人,书中写道:“我和妈妈一起生活,妈妈从来没有给过我压力,但是我知道生活不会容易,要对自己有要求。”
这段话我很共情,我的家庭虽然几乎没有给我压力(无形中可能有),但我知道生活有多不容易,所以更多的时候是自觉,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书的最后提到了“小我”,这是我无数次看到的词,但一直难以理解。看这本书我好像理解了。
“小我是关于占有的,我们的职位、房子、财产……你也许会说,这些当然是真的。作为物品,它们的确是真的。但问题是,占有这些的是‘真’的我吗?如果是,那么当我的职位变了,财富没有了,爱人走了,我就不是我了吗?我们认为‘属于’我们的东西,就真的属于我们吗?就算是看上去属于,又会属于我们多久呢?等它们不属于我们的时候,我们拿什么立命,又如何自洽呢?”
我想,从出生到死亡,每个人都是一个人来,最终一个人走,什么也带不走。那我为何需要有那么多种种欲望,又为此而不快乐呢?
现在常常说“人善被人欺”,有时候善意反而得到的是怀疑与伤害,所以很多人选择不再释放自己的善意。
可当我真正去感受“小我”和“真我”的时候,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