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成年人了,这其中包括他的爸爸妈妈、其他家人,邻居,老师,同学家长等等,以及完全陌生的人。
善于和成年人打交道的孩子,成长中能获得更多资源和帮助,在同龄人当中也更有影响力,更受欢迎。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会受到成年人的欣赏、欢迎呢?
主要有两点:
懂礼貌,守规矩。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与礼仪,言谈举止大方得体。
不卑不亢,有跟成年人进行深度对话的能力。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我有三个建议。
建议一:在家庭内部创造平等交流的氛围,让孩子能够不卑不亢和大人说话。
一、好好说话怎么在家练习
现在的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要适当让孩子参加成年人的社交活动。这样,孩子也可以尽早体验、学习成人世界的大小礼仪和各种规则。
这样做虽然不错,不过,在把孩子领出家门、推向外界之前,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在家庭内部,平时你和孩子是怎么沟通的呢?
孩子接触最多、关系最亲密的成年人,是自己的家人。你和孩子间的沟通模式,深刻影响着孩子待人接物的方式。
很难想象一个在家里唯唯诺诺、不得不经常看大人脸色的孩子,走出去跟其他成年人接触时,会抬头挺胸,充满自信。
也很难想象一个被家长过度宠爱保护,习惯对大人发号施令的孩子,在和人交往时,会有界限感,懂得尊重礼让。
我们都知道,有效的沟通,双方一定是平等的。而在孩子和成年人的沟通中,成年人掌握着资源和话语权,处于绝对强势的位置。
要让孩子跟成年人对话时,不示弱、不逞强,家长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并改善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既不要居高临下,用权威压制孩子,也不要百依百顺,让孩子觉得周围的人都应该听自己的。
父母是孩子面对他人和世界的第一扇窗,家是孩子最好的训练场。只有孩子在跟家人沟通时受到尊重,对平等交流习以为常,走出家门后,他们跟其他成年人交往时,才会更积极自信,不卑不亢。
除了平等,人际交往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真诚。
在和身边的人的接触当中,与任何人交朋友的前提,是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这就需要在跟别人对话的时候,积极思考,不断提出能激发更多讨论的问题,让沟通变得深入、持续。
问题在于,孩子和大人不管是在经验阅历,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有不小的差距。一般来说,除了礼节性的问好,被动地回答问题,孩子很多时候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个时候,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做呢?
建议二:教给孩子一些谈话规则和话术,增强他们跟成年人深度沟通的能力。
二、倾听和向大人发问的三个技巧
1. 教会孩子聆听
让孩子明白:要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必须先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因为认真听对方说话,能让对方感到你对他的重视,也会让他觉得自己很重要。而从聆听中,你也能够获得重要信息,发现对方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最为得意的观点。然后,你就可以围绕对方的兴趣点提问或者展开讨论,这样就把谈话继续下去了。
2. 训练眼神和笑容
让孩子知道:和人讲话,一定要保持微笑,看着对方的眼睛。而避开眼睛,或者眼神游离,都是不礼貌的表现。别人会觉得你对他没有兴趣,或者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是在故意逃避什么。
具体方法是,看着对方的双眼和鼻子连成的倒三角形的区域。因为如果一直盯着眼睛,目不转睛地看人,也会让人觉得不自在。
3. 教给孩子一些提问的小技巧
对话讲究你来我往,你要跟孩子强调:注意丰富问答的内容,学会拓展话题。如果只用“对”或“不对”这样的封闭式答案,就可能成为谈话的终结者。
下面我整理了两类在很多场景中被经常提到的问题。
你可以提前跟孩子讨论,让他们把这些问题记在心里,平时加以练习。这样,遇到冷场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想开始一个新话题的时候,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抛出来,轻松推进他和成人间的谈话了。
第一类问题,是针对已知信息,求问未知信息,表现自己的求知欲。
“您讲的真有意思,能不能再给我说一个例子?”
“怎么才能知道问题的答案呢?”
“您是怎么做到的,可以教教我吗?”
第二类问题,是针对谈话者本人的经历,表现出对他个人经历的兴趣。
每个人都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他人关注,所以问对方关于他本人的问题,他通常都乐于回答。你可以教孩子问: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感兴趣的?”
“您的工作好玩吗?”
“您每天工作时间都做些什么?”
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能问一些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带有负面评价的问题。
一次,我带着8岁的儿子和几个客户一起吃饭。儿子和旁边的叔叔聊天时,他问了叔叔年龄后,又问人家结没结婚。在听到还没结婚时,他冒出一句:“三十多岁还没结婚,好奇怪呀。”让我当时非常尴尬,如果我能提前告诉孩子不要评论别人的隐私,他就不会这么失礼了。
你还要教给孩子,提问的关键是聆听。
千万不要心里总是盘算着自己下一个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而没有听到对方正在讲的信息。因为所有后续的提问,都应该是从谈话内容而来的,这才是推进谈话的正确方式。
你可以和孩子找一个小的问题进行情景练习,最简单的就是让孩子针对你的工作提问。之后反过来,由你提问,孩子来回答。
你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过得怎样,发生了哪些事情,让孩子从“受访者”的角度体会,哪些问题让人感觉轻松愉快,哪些问题让人觉得不舒服。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在教给孩子提问的技巧,这些只是话术方面的辅导。而话术下面的基本功,是孩子好奇心的保护和日常素材的积累,这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喜欢探索世界。我建议你多带孩子出门见见世面,去的地方多了,见的人多了,跟人聊天就会更有话题。
如果有客人来家里,也不要只想着让孩子展示考试成绩、表演才艺特长,或干脆把孩子撇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写作业或玩游戏。
不断鼓励孩子和你一起招待客人,适当加入大人的寒暄讨论,哪怕只是在一边观看、模仿,都是很好的练习。
每一次孩子和成年人的互动,你都应该积极鼓励,还要及时和孩子复盘梳理。讨论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细节没有注意到,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为下一次交流做好准备。
要想训练孩子更好地和成年人打交道,在家庭内部,我们需要创造平等交流的氛围。在和周围的人接触中,教给孩子一些跟大人沟通的基本礼仪和话术。
建议三:和不太熟悉的,甚至完全陌生的成年人交往的边界,教他们通过一些信号,识别危险。
成年人可以是孩子的良师益友,也可能是一些危险的制造者。因此,我们既要鼓励孩子多跟成年人沟通、交朋友,也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孩子对陌生人保持合理的戒心
首先,教会孩子划定自己的“信任圈”。
你要和孩子一起讨论,确定几个孩子可以信任的成年人,进入到他的“信任圈”。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几位至亲。
对于信任圈的成年人,遇到紧急情况,孩子可以无条件地听从他们的安排,完全相信和他们在一起是安全的。
跟孩子设立一个安全密码,这个密码只有你和孩子知道。万一你有事情需要托付其他人去接孩子。那么,那个人必须要告诉孩子这个密码,不然孩子就不要跟着走。
其次,提醒孩子注意和成年人交往的尺度。
如果对方有下面这五种行为,孩子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向信任圈的成年人寻求帮助。
1.他要带孩子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或家人的身边。
2.他要跟孩子单独待在一起,或把孩子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
3.他要孩子展露自己的隐私部位,或者将自己的隐私部位展示给孩子。
4.他请求孩子帮助自己做事,而不是去求助其他成人。
5.他要求孩子保守秘密,为此甚至使用一些恐吓性的言辞。
除了让孩子辨识这些危险信号,还要跟孩子强调,见到陌生人,要有基本的礼貌,包括微笑、点头、问好。
除此以外,不用太多地去和陌生人主动交往,除非父母和信任的人就在身边,或者信任圈的人和这个陌生人正在交谈,孩子可以适当地加入到对话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