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这次修订可谓是“大刀阔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全面准确高效地理解领会、消化吸收、转化落实,我们不妨把新旧两版课程标准对照起来,从“变”与“不变”之处,尝试梳理出新课程标准的要领,遵循课标精神,变革教育方式,落实根本任务。
作为语文教师要主动改变固守原有课标的经验观念,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教育观念也要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应主动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比如,我们可以主动去了解新课标“新”在什么方面,只有做到转变观念,主动接受新课标的新变化,才有可能付诸正确的行动,才能够准确达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
我们不妨把视角聚焦在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理念”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为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新课标课程理念中强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仔细阅读新课标,课程育人的功能得以充分彰显。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四个学段学习内容的第一点均提到了革命领袖、革命故事、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等,这就与第四个部分“课程内容”中的革命文化非常契合。新课标是相互关联的,每个序列又是纵深推进的。作为语文老师唯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悟其精华。
我们在研读新课标时,很多时候会关注“要”“应”“重视”“可以”这类正向指示词后面的内容,今天我想提供另一个视角,关注一下新课标里“避免”“不要”“不必”等一类负向指示词后的内容,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无论是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还是此前的课程标准,其中都有一些禁止性或限制性的表述,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避免”一词就出现了12次。如,在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提示”中强调“应注意不同学段的特点,避免操之过急、求之过深”;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强调“试题形式力求创新,鼓励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以避免导向新的应试模式”。这些表述大都属于底线性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要追求“高线”,也要守住“底线”,避免出现“课标”明确“避免”的事项,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与孩子的实际生活中,在许许多多微小的经历当中,人作为父母或老师的意识就产生了,这种意识被马克斯・范梅南称为“教育学意向”,即“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发现被召唤时的一种主动回应”。他说:“教育学的意向也是我们面向孩子的最基本体验,我们将孩子看作是走进我们生活的另一个人,他向我们提出要求,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在新课标里反复提到了儿童阅读的内容、策略、目标与要求。当我们面对“儿童的阅读与写作体验本身是什么?对一个年幼儿童而言阅读与写作是怎么一回事?”不妨打破原有的定势,如叶圣陶先生所主张的“自己先下水”,即教师勤阅读、勤练笔,就阅读素材、写作题目进行认真思考,然后主动下水阅读、下水写作,站在儿童的视角,体会学生阅读与写作时的所思所想,再在讲评时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这样教师才是真正与学生感同身受,并能在教学中找准着力点,加强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单单是身体,心智水平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坚持教育的本质,从教育根源出发,以阅读教学为例,有的学生能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以及内涵,而有的学生只能读懂文本的表层意思,不能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此时我们万不可以同样的要求、统一的进度来要求这些不同的学生,应做到耐心对待,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这才是对教育最忠诚的态度。
总之,随着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的正式颁布,预示着义务教育进入了新课标的新时代。我们努力于细微处见真章、见精神,更好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落实到教学之中。让我们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主动迎接新课标,挑战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