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解读一一《江南春》

解读古诗意象和想象是不容错过的,除此之外,还要发现古诗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江南春》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蕴含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古诗主要通过意象和关键词来解读。诗里的意象有莺、水村、山郭、酒旗、风、寺庙、楼台、烟雨。从意象中可以发现美,意象还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关键词的解读可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从意象看审美

这首古诗意象密度大,有早春的黄莺啼叫,还有绿树红花,以此感受到早春蓬勃的活力和早春色彩艳丽。水村、山郭、酒旗、风,这几个意象描绘出了江南特有的美景,山环水绕,温煦的春风吹动着酒店门口上方的酒旗,给人一种舒适之感。众多的寺庙,放眼望去那些寺庙内华美的楼台笼罩在烟雨之中,朦朦胧胧。

全诗由早春的生机艳丽之美写到朦胧之美,从视觉上唤起读者的审美感受,读诗歌,要由意象走进诗歌,去感受意象之美。其实,读诗歌,也是一场审美体验。

在教学中,如何搭建支架让学生学习审美,可以让学生为古诗作画,以作画为支架,学生依据意象在做画时,就唤起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也会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意象教学,用意象培养学生审美体验。

二、从意象学想象

诗歌往往只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诗人是自由的,读者也是自由的,诗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越是能激起读者想象的作品,越有感染力。读者的想象也是一种创造。

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用莺啼,为什么不用莺鸣、莺叫呢?我们用还原法来理解,啼、鸣、叫,都是写黄莺在枝头鸣叫,啼字包含黄莺叫声清脆悦耳的情感色彩,给人愉悦的感受;鸣是鸟类发出的响亮、清晰的叫声,黄莺的鸣叫往往被形容为圆润嘹亮、富有韵律,能够穿越树林,回荡在山谷之间;叫是口语化,没有特定的情感色彩。如此分析,可见啼字是最恰切的。“绿映红”,诗人没有指出事物,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第一句诗人描绘出了生机盎然、富有活力、色彩艳丽的早春。

“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一句用了四个意象,水村、山郭、酒旗和风,这四个意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不确定,没有精确的定位。这是从定位上说。从语法上说,四个名词并列,连介词和谓语动词都没有,连一个独立的句子都构不成。即使如此,读者也能在脑海中把它构成一幅图画。

这就是诗人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参与,不提供信息的全部,只提供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

三、从关键词悟情感

关键词的鉴赏也是解读诗歌的一大技巧。本首诗我重点从“千里”和“多少”两个关键词来鉴赏。

“千里”从本诗的原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千里之内的长江南岸的春天,鲜花盛开,处处鸟语鸣啭。这首诗写出来以后几百年,也就是明朝,杨慎就对这个“千里”发出了疑问,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清朝,有一个人叫何文焕,他说:“‘千里莺鸣绿映红’云云,此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鸣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

何文焕的原则与杨慎有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诗歌只要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了。这里杜牧夸张的手法用“千里”就是表现自己对江南早春的喜爱之情。同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夸张以宏大的视来描绘祖国北方壮丽雪景,抒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以此来展现其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语言上有夸张的自由,就给了读者想象的自由,诗人的情感就可从夸张体会出来。

“多少”从“多少”一词,可以品味出诗人的情感。在此可用多元化解读,不同语调读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用高扬的语调重读“多少”,是对南朝众多华美庙宇缥缈中超凡脱俗之美的赞叹之情;用低沉的语调是南朝已经灭亡,对统治者醉心佛教,不顾国家命运的批判,是对历史的感叹。

诗歌的解读是多角度的,以诗歌的特点来确定解读的角度,诗歌写景就是为了抒情,景情交融,只有走进诗歌,走进诗歌的意境,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