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到2020,我度过了十分难熬的一年。
彼时,我从一家供职了近10年的媒体离职,进入体制内工作。逃离了每天为选题、为写稿焦头烂额的生活,整个人却被扑面而来的空虚感吞噬。
这种空虚,并非因为无所事事。相反,工作异常繁多、琐碎。只是,忙碌过后,什么也留不下,甚至在工作例会上,我竟一下子说不出自己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反思过后,我将空虚感的根源归咎于记录的缺失。
媒体工作的实质是记录。一篇报道,既是对事件本身的记录,背后也藏着报道者自己。我习惯了记录,习惯了从中获得价值和意义。
而新的工作繁杂无序,似乎更需要记录,却更难以记录:简单的流水账显得毫无意义;没有了发表、刊登的内驱力,整篇的文章又懒得耗费心神提笔。
于是,我陷入了想写、不知道怎么写;想写、懒得写的矛盾中。
直到我读了[德] 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我开始重新审视写作之于我的意义,学会了利用零散的时间记录闪现的念头,在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快速成文。
我开始了公众号、头条号的运营。虽然一切刚刚开始,但因为“卡片盒笔记法”,我与工作和解了、与写作和解了、也与自己内心和解了。
所以,如果你想尝试写作,希望通过写作变现或者实现个人成长,推荐读一读这本书。
关于卢曼和“卡片盒笔记写作法”
尼克拉斯·卢曼是德国当代杰出社会学家之一。
他37岁才投身学术界,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在德国很难获得的博士学位。他一生出版了数十本书记及百篇文章,其中《社会的社会》、《社会的艺术》等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
而且,他的遗产里还有 150 多份未完成的手稿,其中至少有一篇1000+ 页。更有甚者,妻⼦早逝后,他⼀个⼈养三个孩⼦,⼀周 5 顿热饭。
如此高效的“生产力”源自于他别具一格的写作方式——卡片盒笔记法,最强的思考、知识整合、写作的个人工具,没有之一。
卢曼,在 6 堆、4 个抽屉积累了 90000 个知识卡片。他有句名言:“我的项⽬:社会理论学。研究时间:30 年。研究经费:0。”
关于[德] 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这本书详细公开了卢曼成就背后的秘密——卡片笔记写作法,是该系统的第一本中文综合指南和说明。
它详细解释了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写作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技能,也能全面提升学习技能。即使不能著作等身,也一定不再为写作发愁。
该书第一个部分从写作知识、写作准备、写作能力和注意事项四个角度概述写作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总结了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第三部分是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英文版豆瓣评分8.8,想读近3000人,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读完整书后,我将卡片笔记写作法拆解成了三个步骤,简单、易上手——
Step1:用一个盒子执行
焦虑是因为没有想到立刻就去做。
我有着严重的拖延症,脑子里想做的事情一堆,学摄影、练彩铅、习小楷,还有制图、设计……
但我做了什么呢?整段的时间被工作和家庭填得满满当当;零散的时间刷刷抖音、看看新闻,一天就过去了。日复一日,一个礼拜、一个月,甚至一年,时间极其迅速地消逝,快到让我发怵。
努力、自律,嘴上说多容易,变成行动就有多难。
我反思了懒癌的原因——目标设计太高。好比一个不常运动的人,一下让他跑10公里,还没开始,腿就软了。
卡片笔记写作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脑海中有好的灵感闪过,即刻记下来,塞进盒子里。不需要背负着完成一件完美作品的压力,然而无尽拖延。
不止是灵感,任何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在以后的学习、思考、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内容,都可以记成卡片。
盒子里一张张卡片,不仅仅是拖延、焦虑的救赎,更构建了属于你的知识体系。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Step2:用另一个盒子筛选
如果说,第一个盒子的关键词是存储,那么第二个盒子更多地是用来筛选。
每天存一点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钱就会积少成多。卡片也一样。比方说,每天写3张卡片,一年下来就能存1000多张,10年就是10000张。如此庞大的数量,光是存储,可能就需要很大的空间。
所以,当初始卡片积累到一定的量,就需要开始进行第二个步骤——筛选。
现在打开你的第一个卡片盒,仔细阅读你所做的笔记,并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兴趣所在的相关内容有何关联。
试着问自己以下问题:“这些想法写出来后还有意义吗?”“它能够表达什么思想?”“手头是否有参考文献、事实和佐证材料?”
再一次,把想法写出来。这里的写,不是复制,而是转化,转化成有内容、有思想的永久笔记。这事实上是与卡片盒内已有笔记的一场对话。
此时,扔掉第一个盒子里的闪念笔记,把第二步的文献笔记放入第二个盒子,形成真正的文献管理系统。
卢曼对这一步骤的描述是这样的:“我手边总是有一张卡片,我在上面记下看过某些内容后的想法,在卡片的背面写下书目信息。看完书后,我就会翻阅我的笔记,并思考这些笔记与卡片盒里已经写好的笔记有什么关联。这意味着我在阅读时总是想着卡片盒中可能存在的联系。”
Step3:拥抱内心的盒子
当你真正完成前两步,写作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译者陈琳说:“学习时,我们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地解构书中的原理;而运用时,则需要像在故宫修漆器类文物一样,分多次、分层地复原书中的原理。”
卢曼的卡片盒是一个“类似网络的系统”。如果我们认真写卡片,将不同的卡片笔记及时进行分类和整理,把功夫用在平时,在写文章时就会容易很多。
阅读、思考、写作,这些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做的事。你不需要从零开始,只要在阅读时拿着笔,按照书中的建议,做好卡片笔记,并在笔记之间建立联系,越来越多的想法就会自动涌现出来,你的写作任务也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推进。
卢曼的卡片盒最终会内化成你内心的一个盒子,里面有你的思考、经验、想法,如同备菜间内摆放有序的食材,可以随时取用。
而这,才是卡片写作最妙的之处。
写在最后:
用卡片做笔记不难,难的是如何聚少成多,完成最初的积累。归根究底,这个问题又回到坚持和自律上。
卡片笔记已经给了开始一个最佳的动能,那么不如养成习惯,把能量积蓄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成长,莫不要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