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一种认识行为。我会开车,说明我对车有一定的认识;我还会修车,我对车的认识就更多了;我还会造车,知的程度又深入一层了。
自知是把认识这种能力指向自己,就好比掉转镜头看自己,自拍,我认识我,这就有意思了。会玩这种游戏的貌似只有人类可以,这是独门绝技,有了独门绝技而不用,跟动物就没啥区别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这种行为就叫做“明”,不自知就是无明。对自己认识得越深,明度越高。凡夫之明如荧火虫,如来佛之明如大太阳,都是光,生佛一如,照度不同而已。
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这个句式:我认识我。这一认识过程中有两个我:主体我与客体我。
所以自知有两个层面。
我们寻常所说的自知之明都是指认识客体我,我的身体、技能、性格、思想、情绪、信念、偏好、模式、核心价值观、生命意义等。
按照佛教的思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叫做投胎,选中了哪对父母,父母就给我们一辆”房车“作见面礼。这就是我们的身体,这辆车高度智能化,功能无比丰富,而且可以边用边开发,一辈子都学不完。这辆房车报废了以后,我们再投胎,换辆新的。
房车就是客体我,自知就是琢磨这辆车,从硬件到软件,从结构到性能,从现有的功能到待开发的可能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自知到什么程度?如何测量?看你在多大程度上能驾驭你的车,你开得好,开得溜,行走江湖游刃有余,出了点儿小问题能自我疗愈,还能持续不断地软件升级,说明你对这辆车认识得越来越深。
反之,若有愤怒、不安、沮丧、无助、压抑等信号出现,说明你自知得还不到位。也就是说,有些功能你在用,却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用。比如上坡的时候要降档踩油门,你却在慌乱中加档踩刹车。
主体我层面的自知,是在问这个能知的是谁?如禅宗话头“父母未生我前本来面目”。如何能够有主体我层面的觉知?不是寻常的主客二分的认识方法可以实现的,需要另一种认识的路径,叫做“止观“、”禅定”、“修行”。
主体我层面的自知之明也有境界高低,叫做道次第。从无明到全明共有52个阶梯,走完52个阶梯,你就成佛了。如何知道我走到哪儿了呢?玄奘大师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宗有个方法叫做印心,就是由已经证悟到某个境界的人来印可你。
为什么自知叫做“明”呢?而不叫什么其他的字,比如“智”啊,“聪”啊什么的?
据说主体的觉醒过程确实伴随有光感,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明”,比如《庄子》里就提到过“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对有些人来说,自知会带来莫名的恐惧,在自知窗口打开的那一刻,忍不住要逃离现场。
自知不是把自己放在镜头下理性地审视那么简单,自知必然伴随着情绪。情绪既是自知的障碍,更是自知的工具,甚至是唯一工具。
情绪不光是身心状态指示仪这么简单,情绪本身就是一套高级的认知系统。它是以“生存”为核心的庞大算法,能够迅速地告诉我们哪里有威胁。速度之快,算力之强,难以想象。如果把理性思考比作硅基计算机的话,情绪系统就是量子计算机。只不过这套算法是上百万年的时间以打补丁的方式进化而来的,有许多bug,容易陷入逻辑上的死循环。只有用意识之光照破这些循环逻辑,才能让情绪功能发挥正常的强大的作用。照破的过程就是自知。
不敢面对自己的情绪,不能接纳自己的情绪,自知不可能发生。
面对不舒服的情绪时,很多人选择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玩游戏,刷屏,购物,吃。方法确实有效,情绪消解了,同时这一次自知的窗口也关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