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深层次的信任关系。典型的中式教育是不可能和同龄人建立信任关系的,你又没有项目式教学,你又不开展体育运动,你又没有社会实践,大家都是互相看着,互相提防着,因为都是竞争对手。所以现在小区里,你看不到孩子们大呼小叫的一起玩,就是这个原因。全部都是竞争对手,领导力从何而来?
孩子们对这个社会、这群人根本没有认同感,如何建立信任关系?没有认同感就不会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不会有领导力。
普遍的“名校废柴”就是这么出来的,没有目标感,没有内驱力,没有战斗力。很多海归孩子在美国找不到存在感,回国也找不到存在感,一着急就飙英文。
以远方传来风笛指代滚这个词,远方传来风笛=滚,这也是一种高级的骂人方式。
赫晓东老师《未来教师》中“唯有创造不负此生
于一个习惯给学生讲道理的老师来说,突然改变方法以正面表扬点燃孩子的激情就是一种创造。
创造就是突破自我,就是创造意外,就是主动承担,就是向这个世界绽开一朵灿烂的花。创造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打开思维的窗户。哪怕每天从工作中发现一点不一样并尝试去改变,你可能会收获许多不一样。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话同样适合于教育。
初衷并不是“出经验”“出模式”,不是为了“彰显特色”“打造品牌”……而是为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唤醒
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最自然的教育,而所谓“最自然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教师的不声不响和学生的不知不觉之中。
教育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不露声色的教育一步一步达到期待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给我们的最后一条建议便是“保密”,即教师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假如一个人处处感到和知道别人是在教育他,他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迟钝起来……”
真正的教育效果,总是发生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中。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一定要非常明确,而教育过程则一定要不露痕迹。当我们处处刻意表现“教育”时,教育往往不会出现,这叫“多情总被无情恼”;当我们“忘掉”教育而忠于生活本身的逻辑时,教育往往如愿而至,这叫“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你有多优秀,就有多自由!
长的好也就罢了,脾性又那么好;脾性好也就罢了,课又教得那么好;课教得好也就罢了,高考成绩又那么好;高考成绩好也就罢了,文章写得又那么好……一切都那么好,好得让我心生嫉妒!
我接受!来则欢喜,去则放手
真正的强大不是忘记,而是接受!
只有允许一切的发生,才会有内心真正的自由!
聆听者、共情者、鼓励者、改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