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成绩发布,各种妈妈群热火朝天讨论,不管成绩在哪个等级,嘴上都是各种心塞,有真心塞的,有来凑热闹的。无论好坏,好像说说才能完结,低的看中的,中的看优的,优的还要看全区全市的。
各种渠道拿来各种数据,各种方式去问各个老师,各个等级的参考分数。然后回到群里比对,讨论总体成绩,讨论娃上好学校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
可能我不是一个学霸的家长,所以我不能感同身受学霸家长的焦虑,可能我也不是一个一定孩子要怎样怎样的家长,所以我不愿意去逼迫孩子太紧非要怎样怎样。有家长说这种所谓的佛系,是不得不的选择。因为你没有摊上学霸特质的孩子,因为你的孩子不是学习型的孩子,你没办法,只能接受现实。所以为了不心塞,就躺平。
这个问题我最近一直在思考。
早在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如这些学霸家长一样焦虑,老师反映在园学习情况不好,到家我就给布置作业每天练习,孩子不愿意,我比他还急。打一巴掌给个枣的方式折腾的都筋疲力尽,但是那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上了小学,孩子和我因为他的学业问题闹了不少情绪,低年级我的焦虑和解决办法和幼儿园大同小异。高年级我的焦虑开始除了他的学业还有情绪问题。小初衔接到初入初中,我的焦虑已经大部分转移到了孩子的情绪。当时的想法就是我只要一个身心健康的娃,其他都不重要。
从小学中段到高段这几年,自己通过学习开始知道焦虑源在自己。一边磕磕绊绊的和孩子相处,一边努力坚持学习。
7上期末阶段,孩子情绪好转,至少表面看他能应对很多压力。当再次面对他的学业时,我又开始焦虑。
好多次看着熟睡的娃的脸,我后悔自己曾经的我行我素,觉得孩子不易,只希望他快乐一些。如今再看,孩子的确比原来稳一些,我为什么还是如此焦虑?看着别人家的娃和妈,我有种不想搭理的感觉。我在逃避吗?
想到那句,爱他就如其所是,想到群里那些孩子都已经很优秀的娃妈还在各种吐槽自己的娃,别人说他孩子A好,他就说可是他B很差啊,别人说他孩子爱读书,他就说可是他语文成绩还是不好啊,别人说他孩子体育好,他就说,体育好有啥用,练一下都能挺好,拉不开差距。
这是国人的谦虚呢还是当妈的矫情呢,还是真心就是看不上自家娃呢?我宁愿是前两者。
爱(或者说接纳)一个各方面不那么优秀的孩子,真的很难吗?
是因为他是自己孩子,我们才接纳,还是因为他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们才接纳,或者他是自己的优秀的孩子我们才接纳?
有妈妈说只要高考制度不变,社会竞争还有,我们永远不能停止这种焦虑。我想说就算高考制度变了,社会竞争没有了,我们就能不为孩子焦虑,去接纳那个不按我们意志发展的孩子了吗?本质在制度吗?但是目前看的确制度起了很大的 推动作用。这可能正是双减的初衷吧,让父母回归初心,让教育回归本质。无奈,惯性太大,一时起不到刹车的作用,反而让很多人觉得百米冲刺的路上出了绊脚石。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可能普通的孩子的父母才能真正体会到如其所是的爱,因为没有任何光环加持孩子,他就是那个最普通的人。
优秀的孩子父母没有机会去体会除去光环,自己对孩子的那份感情究竟是怎样的。也许所有父母都会觉得自己会爱那个没有光环的孩子,但是,也许面对现实的时候,也少有父母能做到爱一个平庸甚至更差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