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之《周纪》上记载了商鞅在覆灭之前,他的好友赵良见了他,并对他进行了规劝,商鞅不听,不久便大难临头。
赵良说“君之危若朝露”,“秦王一旦掮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秦孝公有一天抛弃谋臣良将而撒手人寰,秦国要收拾你的人难道还少吗?),“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商鞅不听从。过了五个月灾难就爆发了。)对于当时商君的处境,赵良打了一个比方,说你就像那早晨的露水,虽然现在看着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但是太阳一出,立马就消失在天地之间了。这个比喻很准确形象,明确指出商君的光彩只是短暂的,奉劝他要自省自知。《通鉴》所用一“收”字很妙,说明找商君算账的人很多,那些人已经围满了他的周围,只等秦孝公一驾崩,那些人就一拥而上。《通鉴》用一“作”字很是传神,他的祸难就像那脓疮一下子就发作了,商君的大难就爆发了。车裂之刑,贯古传今的人只有商君一人了,其他人还真没听过。
可惜呀,好友相劝却置若罔闻,一代大才,下场惨烈!
赵良所说的只是表,他说商鞅不得人心。我觉得那是“表”,而“里”是商鞅“认死理而不通人性”的性格所致。
在平常生活中,在我们周围,就有和商鞅一样行事的人,或者在我们自己性格的某一部分存在这样的偏向。他们只知事而不知人,只一味的办事,而不顾及人情。也许他们办事高效,并且得到了上级或长辈的夸赞,但下面的人却对他恨之入骨。最致命的是这些人不自省而沉浸其中洋洋得意,偏执的认为做事就应该六亲不认。商君固执认死理到什么程度了?他连秦孝公的儿子都不放过,对公子虔实施割掉鼻子的刑法,导致公子虔羞愧难当八年不出门。商鞅为了实行他的所谓强国之法而得罪的其他人更不必说了,他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祸难的种子因此而种下,时机一到,必然加倍奉还。商君的下场就是最好的明证,我们不得不引以为戒。
所以,行事要得人心,不能只图事成而不顾人。伤人之事久做,大祸必然临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万不可不自知,不为戒,而一直做冒险的事情而不停止,等到大难临头的一天,终是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