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是荀子礼治思想的基石综述及我的一点想法

一、概述

关于人性,孔子说:“天生德于予。”人天生具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这是一种性善论,或者至少是性善论的一个例证。但孔子并没有对人性展开论述,而是更多地推行他的克己复礼主张,他的落脚点是现实。

孟子继承了孔子人性善的思想,首先明确提出:“人之性善。”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具体到行动上,孟子主张个人进行自我反省,向善只要内省,挖掘善根就可以了,是一种个人实践,缺乏社会实践性,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特征。

荀子则继承了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更加注重社会实践,针对孟子“人之性善”的观点,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在“人之性恶”这个判断的前提上,得出了一个美好的结论:“人人可以成圣!”所以,“人之性恶”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判断。

荀子的性恶论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就从“恶”、“善”、“向善”和“成圣”四个方面展开介绍。

二、人之性恶

在《正名篇》中,荀子指出,与生俱来的叫做“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生理本能。在生理本能基础上,人的精神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感应,也叫作“性”,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天性。与“性”的概念高度相关的还有一个“情”,荀子认为,天性中表现出来的好恶和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叫做“情”,即情感、情绪等,在《天论篇》中荀子命之曰“天情”。“性”和“情”有时难分彼此,于是合称“性情”,或者“情性”。

荀子认为,世人天生就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放纵这种本性,人际争夺就产生了,这时谦让就没有了;人天生就痛恨对自己不利的东西,放任这种本性,相互侵害就产生了,这时忠信就丧失了;人的眼睛和耳朵天生就喜欢美妙的声音和美丽的事物,放纵这种本性,淫乱就发生了,这时礼义及其道德规范就丢掉了。所以,人之性恶矣!

从历史上看,人的行为邪僻、悖乱、不端正,造成天下混乱,因此古代圣王创造了礼义,制定了规范和标准,用以教化、矫正人们的情性,使大家向善,从而天下大治。现在天下混乱,那些得到老师教化,不断学习礼仪规范,遵行礼义的人,成了君子;那些纵情任性、任意胡作非为,违反礼义的人,都成了小人。

因此,放任本性则乱,礼义教化才使人变善。

三、善者伪也

荀子提出了先天和后天的概念,所谓先天就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人的本性,所谓后天就是人为的,荀子称之为“伪”,善属于“伪”的范畴。具体而言,基于性情,经过思虑采取的行动就是“伪”,类似于我们说的习惯性行为。

孟子说:“人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荀子认为孟子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没有弄清性伪之别。

先天本性是上天赋予的,是后天学不到的,也无法通过后天努力得来。可以通过学习做到,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形成的品格,是后天人为,荀子称之为“伪”。这就是后天人为与先天本性的区别。既然孟子说善可以学习,那善就不是先天的性,只能是后天的“伪”。

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们作恶是由于丧失了本性的缘故。”

荀子指出,如果说人的本性善良,那么善就应该像视力和听力一样,不会脱离本性而存在。相当于说,只要放任本性就可以了,怎么会去作恶呢?按照孟子的逻辑,人们作恶是因为善脱离了本性,善既然能够脱离本性而存在,那它就不是人的本性。

人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是人的本性。但现实是,世人即使肚子饿了,也不敢抢在长辈前面先吃;即使累了,也不敢要求先休息,因为自己多做一点,就可以减轻长辈的劳动负担。谦让和代劳这两种善行都违背了人的本性。为什么他们还要这么做呢?因为这是孝道、礼义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外在的约束促使世人这么做。由此可见,善的行为是后天人为的。

有人就问荀子:“既然人性本恶,那么善的礼义又怎么产生呢?”礼义是不是产生于先天的人性呢?荀子回答说:礼义产生于圣人的后天努力,而不是来自人的本性。

礼义是圣人后天创造的,并不来自于圣人的本性。礼义是圣人化性而起伪的成果。这就像陶器是陶工的劳动成果,而不是陶工的本性一样。所谓的“化性”,不是说人的天性可以改变,不是说人之恶的天性可以被消灭,而是说通过教化,可以约束人性之恶,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就是起“伪”。

根据荀子的说法,善是因为恶才产生的。荀子说,矫正曲木的工具檃栝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因为世上有曲木;绳墨被使用,是因为有不直的材料需要取直;国家设立君主,彰明礼仪,是因为人性本恶。

如果人天生就是善的,那还要礼义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孟子既然认为人性本善,那就应该废弃圣王,废除礼义。但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性善论与孟子从善的主张相矛盾。

荀子指出,孟子的性善论经不起分析,无法合理地得出结论,更无法在实践中检验。性善论只是理论上的空谈,无法制定相应的落地方案,无法在现实政治中推行,是违背历史和现实的。

从荀子批判孟子的性善论的过程看,荀子的逻辑是非常严密的,而孟子性善论的说法基本上属于一种主观论断,缺乏逻辑支撑。

四、人为什么向善

荀子说,薄希望变厚,丑希望变美,狭希望变宽,贫希望变富,贱希望变贵,只有本身不具备的东西,才会向外寻求。人之所以想要向善,就是因为人的本性中缺乏善。

有人问荀子“向善”也是一种“善”。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岂不意味着至少人性中有善?荀子回答说,陶工糅合粘土制成瓦,但是制瓦怎么可能是陶工的本性呢?圣人创立礼义,好比陶工糅合粘土制成瓦一样,怎么可能是人的本性呢?

尧舜与桀跖的本性是—样,君子与小人的本性是一样。尧舜禹向善,化性起伪,创立礼义,而桀跖放任本性,制造社会混乱。有人选择向善,有人选择从恶,因此向善不是人的天性。

五、成圣之路

基于“人之性恶”的基本判断,荀子提出了隆礼隆师的核心主张,所以《荀子》一书的第一篇就是《劝学》,勉励大家尊崇圣王之道,学习如何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在《儒效篇》中,荀子明确指出,儒者必须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经典,随着功力不断提升,可以逐步成为劲士、君子,直至圣人。

荀子说,一方面,仁义之道可以被认识,规范正道可以被执行,另一方面,普通人都具备相应的认识潜质和执行能力,那么人人可以成为圣人,是显而易见了。所谓圣人,就是普通人不断积累善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有人追问道:“人人可以成为圣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荀子说,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小人不愿意做君子;君子可以成为小人,但君子不屑于做小人。步行可以走遍天下,但未必有人能步行走遍天下。能不能与可以不可以,是两回事。

在《荀子》一书中,对圣人的论述是很多的,在《性恶篇》中,荀子主要从性情的角度,告诉我们大智大勇的人就是圣人。

人生来就具有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叫做“知”,即感觉、知觉。获得的感觉、知觉与外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叫做“智”,即智慧。但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水平有天壤之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个人好恶取向和喜怒哀乐情绪的影响。

尧帝问虞舜:“人情何如?”虞舜回答道:“一旦结了婚生了孩子,对父母就没有那么孝敬了;一旦渴望实现的欲望满足了,对朋友就不大讲诚信了;一旦高官厚禄到手了,对君主就没那么忠心耿耿了。人的性情这个东西呀!非常不好。只有贤德的人才能克服天生的性情。” 

荀子说,说话很多,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观点,既有文采又有条理,旁征博引,千变万化,但纲领只有—个,这是圣人的大智。坚信天下有正道,敢于挺身而出;只要仁之所在,则不避贫穷,只要仁义沦丧,则不屑于富贵。天下人如果认同他,就愿与天下人同甘共苦做大事,天下的人如果不懂他,他就岿然独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是大勇之人。

要成为圣人,荀子特别强调“隆师”,跟随明师,听到的就是尧舜禹汤的圣王之道;结交良友,看到的就是忠诚、守信、恭敬、礼让的德行。如果与不善之人相处,那么听到的就是蒙骗、诬陷、欺诈和虚伪,看到的就是肮脏、侮谩、过分、邪恶和贪婪的行为,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遭受刑戮的境地。这就是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的道理。

荀子“隆师”的主张与他注重实践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他与孟子主观主义主张的最显著分歧。

六、结语

当荀子说“人之性恶”的时候,他并无丝毫主观判断的成分,更无贬低人格的意思,荀子只是对人的本性作出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是一种理性的判断,没有夹杂任何的情绪和不满,更不是愤世嫉俗。

无论如何,大多数人都认为人是善良的,或者人们至少会说,人心向善,这是一种朴素的情感认知。我们很难承认自己的本性是恶的,这种认知本身是不是就是某种“恶”呢?

许多人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很多人都只讲前半句,不讲后半句,只讲恶,不讲善。其次,只谈善恶,不谈向善。第三,荀子的目的是要人们向善,向善必须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荀子的向善之路是一条礼治之路,成圣之路,沿着荀子的向善之路,终极的目标是天下大治。

总之,荀子的性恶论逻辑是非常强大的。可以说,荀子的性恶论更像是一种学术理论,而孟子的性善论更像是一种政治口号。

要推翻荀子的性恶论,还得从本性上去研究。

荀子认为,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学来的就不是本性。不错,人类最初的大脑就是动物脑,为了生存弱肉强食,人性就是恶的。但自从出现了人与人的交往,形成了社会组织,随之也就产生了许多约束原恶的规则、制度和法律,这些东西对特定的人群来说都是善的。这些外在的善,经过成千上万年的代代相传,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大脑回路上,因此人的天性中是存在善的,但不同的家族、不同的人,遗传的善的多少是不同的,这就是基因遗传的作用。人的大脑已经经历了6000千到1万年的演化,善的基因和恶的基因都会遗传。

简言之,人类本性原来是恶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植入了善的成分,因此人性中既有恶也有善。又由于基因遗传差异,有的人善的成分多,有的人恶的成分多。

本人不揣冒昧,抛砖引玉,请方家指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41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921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850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945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69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88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39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94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09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3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98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78评论 4 3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05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1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56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722评论 2 36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81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