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一直在读张爱玲的《半生缘》。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从1950年3月开始,在当时的《亦报》上连载,于1951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在1966年开始又进行了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
透过张爱玲细腻、冷静近乎平淡的笔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冷酷的现实、悲凉的人心、脆弱的情感和无法言说的伤痛。
故事梗概如下:
沈世钧本与顾曼桢相爱,可家里却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结婚,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维持一家生活开支辍学当交际花,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与有妇有子的祝鸿才结婚。面对世钧家人,曼桢深感自卑,而世钧却误以为曼桢爱上了曾是曼璐男友的张豫瑾,而家中老父临危将家业托付给他,他只得回到南京,与曼桢两地相隔,而曼璐为了讨好祝鸿才,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令她替祝鸿才产下一子,并阻止世钧寻找曼桢,曼桢终于逃离曼璐和鸿才的魔掌后再找世钧时,世钧已和翠芝结婚。不久之后,曼璐去世,曼桢为照顾儿子回到祝家,最后和祝鸿才结了婚。
十四年后,曼桢与世钧重逢,纵然旧情难忘,却难敌世事的变迁,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世钧和曼桢,原本相爱的两个人,因为各种原因而走散了。十四年以后,他们又碰面了。可是,隔着岁月的长河,再相逢亦是惘然。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爱而不得的悲剧?
我一直觉得,世钧的性格太过老实,内向,懦弱,偏又像个孩子似的幼稚、任性。他对这份爱、对曼桢、甚至对自己,都不够坚定,所以才在后来的种种变故面前,犹豫、逃避、猜疑,以致失去。
这一点,在他们刚刚相爱的的时候,就已经露出了端倪。
在小说的第五章,曼桢吃完晚饭去做兼职家教,世钧陪着她一起去的路上。世钧说起了叔惠妈妈对他的误会,叔惠妈妈开始时误会曼桢是叔惠的女朋友,没想到却被世钧这个老实人抢了过去。
曼桢笑着说:“幸而叔惠不喜欢我,不然你就一声不响,走得远远的了。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是怎么回事。”
当下,说得世钧无言可对。
你看,曼桢也知道,世钧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但她就是喜欢他,这是她的选择。
第八章,蔓璐的初恋张豫瑾来了。
彼时,世钧和曼桢正处于热恋,如胶似漆。那一阵子,世钧差不多每天都去曼桢家里吃晚饭。看到曼桢和豫瑾之间那种自然的亲近,看到曼桢对豫瑾的崇拜和关心,世钧不由得产生了醋意,又不好意思承认,什么都不肯说,所以,那些天他都是别别扭扭的。
他还是一贯的消极作风,一有第三者出现,他马上悄悄地走开了,一句话也没有,这人简直太可恨了。
说好的不离不弃、不放手呢?
当世钧的父母得知曼桢的姐姐曼璐曾经当过舞女时,他们认为“这种人家出身的人,除非长得真丑,长大了总要吃这碗饭的”。他们不了解曼桢,而世钧是了解的啊。
可他何曾为曼桢辩解过一句?他当下就怂了,甚至都不敢承认曼桢是他的女朋友,更不敢承认曼璐是曼桢的姐姐。
他根本否认了曼桢有姐姐的事实,并要曼桢暂时和曼璐断绝来往,先瞒住父母,以后看情形再说。曼桢当然不同意,两人为此吵了架,不欢而散。
谁也不会想到,此番离别,竟然长达十四年之久。十四年间,变故丛生,终至一切无可挽回。
对这份感情,世钧不够勇敢,亦不够坚定。
豫瑾的出现,让他吃醋,本是人之常情,尚可理解。但仅凭自己的胡乱猜疑,和曼璐的欺骗性暗示,他就认为曼桢嫁给了豫瑾,连曼桢的面都没有见,就轻易放弃了,未免也太不相信曼桢,太不相信这份感情了。
临时有事,先写到这里,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