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膜拜,写出《苏轼传》一书,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苏轼的诗词如一付良药,熨帖着我们的脾胃,如晨钟暮鼓,时刻提醒我们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纷扰繁杂,风雨残月。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这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释道思想的苏东坡,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经过一番炼狱之旅,终成涅槃的凤凰,境界澄明,大彻大悟。
这一天,本来因为生活贫困,前去查看用来自行耕种的数亩荒地,谁知,半路遇雨,同行之人皆感狼狈,唯独他自得其乐,从容不迫,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这首诗塑造了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竹杖芒鞋”胜似策马扬鞭,本是泥泞跋涉,却被他走出了潇洒淡定的步伐。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披蓑冒雨,毫不畏惧,路不低头。面对自然的风雨还是人生之坎途,他都能做到宠辱不惊,做到心灵的宁静皈依。这是一种了悟人生的大境界,正如普希金说的,“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终会成为你亲切的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