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的生命起点,其中,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开篇第一首诗,就是关于爱情。
可以说,读懂了《诗经》,就读懂了古老东方文明古国文化,也就读懂了文明古国的“爱情观”,也就读懂了“中国式爱情”,而非“欧美式”爱情。
什么是爱情,关乎“家风”,关乎“国风”。爱情是男女,是双方,是素质,是民俗,更是文化。体现了双方家庭的文化传统,更是一种当时社会风气乃至国家风气的折射。
爱情中,男女双方的感情如“风”,谁说华夏文明古国不浪漫,谁说古人不浪漫,《诗经》第一首,即明确说明了,古时社会,男女双方爱情的本质特点,如“风”一般自由奔放,单纯而又美好,不受外物,不受物质的束缚,爱情中的男女,只是“窈窕淑女”,只是“君子好逑”而已。适婚的男女,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也都具有如风一般的任性的特点。
爱情中,有“大雅”也有“小雅”。雅,是华夏古老文明社会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是我们华夏中国有别于西方欧美社会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
大雅之堂,意味着“正式场合”。即可以象征国家的庙堂,也可以指家族的“庙堂”。在古老华夏农耕社会中,家族联姻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活动,现代中国社会也是如此,爱情的最终结局,就是两个家庭乃至家族的联姻,而非仅仅指两个人的爱情。可见,雅,包含了小至家庭,大到国家的含义。具有社会属性,爱情,并不仅仅是“风”,并不仅仅是个人生理的单纯反应,更具有社会属性,兼顾国家的属性。涉及了伦理,民俗,道德,政治,乃至体现了国家的文化取向,以及终极的文化意义。
小雅,夫妻之间,举案齐眉,伦常有序。丈夫疼爱妻子,妻子更要尊重丈夫。从《诗经》第一首即可看出,古人并不迂腐,并不是仅仅侧重于形式,而是通过形式,通过伦理,告诉你我爱情的实质。
男女之间,通过爱情,一如一体,并不是好的没有禁忌,组建家庭,女子要有女人的样子,男人也要有男人的样子。男子主外事物较多,难免不注重“细小的琐事”。女子主内,就要多关照男子,多加体贴,不能求全责备。自古以来,古人对男女的生理特点,以及社会属性的分工,就有相当智慧到家的观察。男女是要顺应生理属性,以及社会属性的特点,发挥各自的长处,取长补短,而非求全责备。在这一点上,古人,是相当智慧的,也是很明智的。男人既然方向感强,那么,就要多花精力掌握大方向,女人,既然温柔较多,心灵手巧,擅长细小的琐事,就要提醒丈夫细节处,多拿出精力照顾好丈夫的精力不足,所以,“举案”,并不是指女性地位就低,这是现代人不懂文化内涵导致的误解,而是指男女社会分工,以及生理特点各自不同,按照各自擅长,做好各自,才能将爱情进行到底,才能“齐眉”。这是华夏文明古国的文化精髓,也是爱情的经典“佳话”,里面蕴含着大文化,而非近现代欧美西方的错误解读,以为“举案齐眉”就是男尊女卑,也是亚洲各国包括日本韩国错误的解读华夏古老文明,过于侧重形式,而不了解文化内涵导致的一种“糟粕”,《诗经》则很好的还原了古老文明的精髓之所在。而非近现代理解的“男尊女卑”。
既要兼顾如“风”一样的自由,享受爱情的快乐,又要兼顾社会伦常,家庭伦理,男女双方社会属性的特点。
一个“雅”字,让人类的爱情,有了质的升华。人类不同于动物,还有一个本质特点,就是拥有爱情。动物的相恋是为了交配繁衍后代,压根是没有“爱情”的,只一点即可证明,爱情,具有社会属性,具有伦理道德,而动物却是没有的。
欧美西方,可以把上了床的人还叫做“朋友”,自以为是文明,本质上,却是文明的倒退。这是不懂伦常,以及爱情的社会属性即伦理道德,乃至爱情具有社会文化国家文化的特点导致的。
上了床还要做“朋友”,自以为懂爱情,其实,却是对爱情的亵渎,对文化的摧残,也是近现代人类文明的倒退。
也是近现代社会几乎没有爱情,家庭纷纷离婚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没有社会伦理束缚的爱情,也就失去了“风”的纯粹,只剩下了所谓的“自由”,却并无“风般”的内涵。风,并不仅指“风”,并不仅指生理欲望的冲动,还承载了“家风”,具有“民风”,更印记着“国风”!
古老中国的爱情,只有恋人,或者是夫妻,并无朋友一说。所以,才有“君子”一说。配追求“窈窕淑女”的,一定是“君子”才能“好逑”的。否则,与禽兽无异。
颂,是什么?是对爱情的祝福,也是对女性的祝福,更是对家庭的祝福,也是对一个国家的祝福!
《诗经》中(桃夭)一首,即可看出,是对新娘子的祝福。古人对女性有多尊重,从此点即可看出,一个伟大的女性,即是家庭的基础,也是国家的基础,没有小家,何来大家。女性,对于民族,对于国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关雎》、《葛覃》、《卷耳》、《桃夭》四首,是《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关于爱情的四首。分别代表了,爱情,家庭,伦理,国家四个层面。
爱情中,不能缺少美丽的窈窕淑女,也不能缺少具有道德操守的君子,这就是《关雎》的深刻含义。
《葛覃》描写了已出嫁的女子回家探望父母,这是社会伦常,女子,也是夫家与娘家两个家族的纽带,华夏社会,本质上就是一个联姻的社会。从古至今,始终如此。我华夏文化不容易中断,也在于亲情感较之欧美强的不是一星半点,是很强。一个人的背后,往往是站着一个两个大家族,而非一个人,这就是亲情的力量。
《卷耳》描绘的是思念远方的丈夫,这是女子美好品德的描述。守得住寂寞,才会迎来繁华。美好的爱情,的确在于心灵,不仅指外在,最美好处在于内在。
《桃夭》是对出嫁女子的新婚祝福!为什么,古人对女子如此重视!因为,华夏真正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是如此,女子,是一个家族的源头,对女子的祝福,即是对家族未来的展望,“一女旺三代”,是古人深刻智慧的体现,也是古人对女子原本就有的正确评价!女人,承载了人类历史繁衍生息家族后代的重任,是文化的载体,是道德的延续。
颂,即是国家之颂,也是对女子新婚之颂,小家即是国家的基石。这一点,《诗经》已经明确无误的做了归纳。
风雅颂,是《诗经》,是爱情,更是文化,下到民生,上至国家。
至于什么是中国式爱情,我想,本质特点大概就是“质朴”、“真诚”、“付出”。具有风一样的冲动,文质彬彬的雅致内涵,更具有对女人真正的尊重与称颂。
中国式爱情,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对女人真正的尊重,是发自内心,体现在行动,而非一味顺从,甜言蜜语。也不是为了性,而隐瞒自己,美化自己。中国式爱情的人生信条是,爱情是组建家庭,而非打着爱情的名义去玩弄女性。
爱,之所以痛苦,是没有升华自己,是没有无私的付出,是单方面隐瞒,更是单方面疑惑所致。
爱,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有一方无私的付出,或者有一方升华了自己。
爱情,要想幸福,圆满,看《诗经》上面四首,即可得到结局。中国式爱情,在于双方的无私付出,双方无私的心心相印,在于互相支持,抚慰以及勉励,更在于双方内心的守候。其实,说到内心,这的确是女性的擅长,所以《诗经》用《卷耳》一篇来表达对爱情观的阐述。女性,从古至今就是爱情的较为主导一方,女子多情,也是古人的智慧总结。
爱,要更好考虑男女双方的各自特点。不要脱离实际,爱情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天马行空。男女双方更不要求全责备,总是希望对方做到十全十美。而是男女互相理解,做各自擅长的事情。这段文字,是根据当下社会特点做的补充,为什么,当下社会是欧美西方文化占据主流地位,那不是真正的华夏文化,所以,爱情在当下很容易成为一种奢望。
真正的纯洁,来自内心,来自真正发自内心的思念,爱情,即是风,这是个性,又是雅,这是道德,是自律,又是颂,这是对伟大女性的真正尊重,只有对等的双方才配享有真正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