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天性,幸福生本,不求奢华,但求通透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生本教育”、“以学定教、”“学生在前,老师在后”的理念不谋而合
反复听黄爱华老师《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和《垂直》两节课中,深刻地体会到“生本教育”、“学生在前,老师在后”、“以学定教”的理念,都不约而同地真正实现了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将学习真正地、彻底地交还给了学生,从而全面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信心高涨,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空前的发掘和运用,从而形成了高质、高效、生动、快乐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机制。
二、“游戏”还原天性,“生本”幸福课堂
回放《万以内数比较大小》一课中,黄老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度。他没有把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全体参与,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活动的经验,对数学有更深的体验,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在第一轮,规则是两队分别抽四个数,按先后顺序放到个、十、百、千数位。哪个组数字大就赢。黄河队抽到了数字5,长江队抽到了数字2,这个时候,黄老师分别采访双方组员,先让黄河队说出高兴是“因为抽到了5,比3多了2”;而又让长江队说出高兴的原因是“我们也可以说高兴,后面还可以抽到更大的数”。
从学生的回答中,能体会到活动十分成功,这些本来是传统课堂中老师声嘶力竭的讲解的内容,却被生动的游戏,鲜活的课堂不攻而破。只抽了一个数字,就让学生看懂了全部。特别是在“6”、“9”之争中,课堂的生成更为精彩,确定是“9”的黄河队把9摆在千位,确定是“6”的组把6摆在百位,黄老师半句都没有提醒,可是,喜欢玩游戏的孩子们把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到这个段落孩子们已经易如破竹。整节课中,只有“玩”的快乐,看不到“学”的困苦;只洋溢着“幸福和谐”的融洽,看不到“生搬硬套”的忐忑。真正达到了“游戏”还原天性,“生本”幸福课堂的高度。
三、“巧妙”的设计,“追问”中突破
在处理最高位上的数不能为“0”中,抽千位上的数时,有同学说抽到“0”就犯规了,“0”不算,拿掉变成三位数”,黄老师“三位数也可以跟四位数比,怎么算犯规?......”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继续深究追问,推动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重新审题:哪一个队抽到的数组成的四位数大,就算赢。巧妙地让学生学会了最高位上的数不能为“0”的知识点。
再如:数位相同从()位比起,这个知识点在填空题选择题中反复出现,就是因为课堂中教师没有重视,从而演变成易错题。但是黄老师的巧妙地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轻松地突破难点。
课堂实录
师:方法有了吗?
生:有了。
师:最简便的方法有了吗?
生:有。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下?
生:假如千位都是相等的,看百位。百位左边的小,右边的大,那肯定就是右边的大……
师:这个同学把他的想法比较具体的说了出来。我觉得输赢不重要,你们有没有听到他说的,第一句话说的是咱们先看千位,你们都同意吗?生:同意。
师:那么,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时候,我们到底从哪里开始比较?
有几个学生说:高位。
师:好,那么我们归纳方法的时候能不能把这句话作为第一句话,叫做“从高位比起”。
生:可以。
师:然后呢?
生:然后再往下推。如果最高位一样的话,就继续往下推。
师:你的意思再依次往下推,是不是?能不能把这两句话作为我们今天的方法: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往下比。
......
学生能领悟到从高位比起,是因为在前面的游戏经历中得到了亲身体验,黄老师追问“那么,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时候,我们到底从哪里开始比较?”启发了学生总结得出经验,脱口而出的回答“高位!”。这么巧妙的设计,这么精彩的深度对话,这么精心的追问解疑, 层层剥开了知识的面纱,把课堂的难点在悄无声息中化解。
重生活,重实践,促优化。
1.重生活,实例中构建数学知识。黄老师善于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课堂教学中让数学走进孩子们的生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解决生活问题,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回放黄老师上的《垂直》一课,首先从课堂出发“互相垂直”中,理解“互相”一词,黄老师悄无声息的从课前引入开始让学生自主体会理解。
课堂实录
生:我会帮助他,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师:我们说到一个词语——“互相”,你理解吗?
(屏显:互相。)
师:“互相”是指两个对象之间彼此同等对待的关系。有点深奥,其实同学们常用——我们不是常说要 “互相学习”。怎么理解?
(屏显:互相学习。)
生:我跟你学习,你跟我学习。
师:“互相帮助”呢?
屏显:互相帮助。)
生:我帮助你,你帮助我。
看是平实无华的语言,却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了“互相”的概念。
2.重实践,活动与思维共舞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黄老师在处理“互相垂直”的概念完全放手给学生操作,从实践中得出知识真谛。
课堂实录
师:你觉得老师的这个模型做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已经相交了。
师:相交就是相互交叉了,两条直线一交叉就会出现几个角?
生:四个角。
师:哪四个?
(生数,如图:)
师:我是这样数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师数,如图:)
生:老师是上、下两个角一起数,左、右两个角一起数的。因为上、下两个角相等,左、右两个角也相等。
师:是的,这是对角相等。你能用这个教具摆出一个互相垂直来吗?
(请一位学生演示,没有带三角尺)
师:这样可以吗?你怎么知道这里是直角?相交成直角不是靠眼睛看,要用这个三角板的直角去靠。
整个过程中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发现新问题进而掌握新知识。能使课程变得非常有趣,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if !supportLists]3. [endif]促优化,知识及时升华
从上面的课堂实录中,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了互相垂直,我看到这里已经暗暗感叹:黄老师循序渐进招数如此高明。可是接下来的环节更令我叹服:
课堂实录
师生反复转动摆出来的图形
师:你们觉得这样是不是叫互相垂直?这样呢?这样呢?.......
生:只要让四个都是直角就行了。
生:不一定
师:他们说不一定,到底要几个?
生:其实只有一个是直角其他的一定是直角。
......
就这样,黄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从通过用直角测量得出的四个直角,是互相垂直,还不够,简单的一话:他们说不一定,到底要几个?引发学生的思考,得出结论:只要有一个是直角,其他的一定是直角。师生间的深度对话,让课堂在灵动提升,知识在孩子的脑海中迅速升华。
纵以上两节课堂,能深深地领会到: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学习具有开放性;积极自主实践,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课中毫无华丽的包装,却尽为巧妙而震撼的高效。这正是黄老师的课堂特色:课堂不求奢华,但求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