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火化薄葬已经成为主流,但在几千年前,厚葬还是薄葬是儒墨两大显学争论的焦点之一。
墨子吐槽儒家礼法制度下的厚葬制度浪费财富,加重穷人负担,阻碍生产等,主张薄葬和节俭。
当时还有人认为厚葬导致盗墓猖獗。
荀子认为墨子的观点看起来言之成理,其实是妖言惑众:
第一,厚葬制度在荀子看来是礼法名分的体现,而名分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
第二,国家强大、百姓富裕应该顺应天时,制天命而用之,发展生产,创造财富,而不是依靠节约,荀子提倡合礼消费,各个阶层的人都按照礼的约束享受应有的待遇;
第三,盗墓是因为盗墓贼心存非分之想造成的,如果君王实施王政,人人遵守礼法,路不拾遗蔚然成风,就不会有非分之想,也就没有盗墓,不能颠倒因果,本末倒置。
第四、相反君主暴虐无道,士大夫没有用武之地,老百姓穷困潦倒,吃不饱穿不暖,那么薄葬也是没有用的。因为饿极了,又没有礼法约束,死人也会被人挖出来吃掉。
战国以后,厚葬制度愈演愈烈,据说国家赋税的三分之一都被用于皇帝陵墓的修建,再加上诸侯士大夫的陵墓修建,不知道要花费多少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但是,如果不修陵墓,这些财富能转移支付给老百姓吗?估计十分有限,达官贵人们会在其他地方挥霍掉,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修陵墓其实对后人倒是有好处的。那些珍贵的物品如果不埋进墓中,估计早已毁于战火了;这些物品为我们研究古代的文化、艺术、科技提供了可靠的物证。墓葬中保留了大量书籍和典章制度,其实就是保留了历史。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千年不腐女尸、素纱襌衣令人叹为观止,还有12万字的汉帛书,保存了老子道德经、纵横家书、脉法等哲学、历史和医学著作21种;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楚帛书,再现了独特灿烂的楚文字和文化;海昏侯墓出土竹简5200余枚;法门寺地宫展现了盛唐的辉煌。
现在还有人在否定夏朝的存在,如果能有夏朝的完整墓葬出土,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如果夏朝还没有完备的墓葬制度或者修建技术,真有可能查无实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