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4

      张学伟老师的文言文教学《铁杵成针》,打破了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新颖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人印象深刻。

      导入环节

      张老师用“心”及两个变形,引导学生组字,体会了人心对于成长的重要。导入今天要学习一个跟“心”有关的故事。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个传说故事,张老师并没有像大多数老师那样急于解题,而是请学生进行朗读展示,接着梳理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因为这个故事孩子们已经耳熟能详,所以张老师就直接让学生讲述故事,强调讲故事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环境,不能用现代人的生活去想象古人。

      接着引导学生梳理李白的经历,梳理李白的出“弃、问、感、还”四个动作。然后想象李白在“弃”的时候,李白在“问”的时候,李白在“感”的时候,李白在“还”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呢?学生边默读边揣摩、想象,“弃”时厌烦,“问”时疑惑,“还”时坚定。

      对于“感”的揣摩,张老师处理的很有智慧,李白其实在“问”过之后,看看铁杵,想想绣花针,看看老媪,想想自己……他的内心活动会是什么样的。张老师用话筒当铁杵,用粉笔当绣花针,学生就是李白,看看铁杵,想想针,你有什么想法。通过让学生对比铁杵和针,体会铁杵磨成针的艰难,铁杵到它针就差一个字——磨,进而理解“磨”背后藏着的“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学生将李白读书与老媪磨针进行类比,明白学习的过程就像磨针,需要克服困难,坚持到底。自然而然落实了单元的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老媪还在磨针,李白却做了一个动作——弃。他看看铁杵想想针,看看老媪想想自己,最后决定要回去好好读书。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感情地读,到有表情的读,最后加上动作和表情读,读出李白的厌烦、好奇、惭愧、坚定。读的要求随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螺旋上升。尤其是老师的范读,特别精彩,让人回味无穷。张老师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李白和老妇人的对话场景,深入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拓展环节 出示正面例子《囊萤夜读》《孙敬悬梁》体会车胤的“磨”—以夜继日,孙敬的“磨”,晨夕不休。反面典型《伤仲永》,神童的夭折在于三个字——不使学,不“磨”。两正一反,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磨”的重要性。接着出示了关于“磨”的名言。当张老师出示“不怕慢,只怕站;兔子睡觉,乌龟夺冠。”这句话后,问孩子们知道这句话时谁说的吗?可爱的孩子们回答说是乌龟,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张老师笑着说:“这句话是张老师说的,可惜张老师不是名人,张老师只是个人名。但是,张老师这句话也是在说“磨”。

      张老师课堂结束时寄语孩子们:,“滴水穿石,绳锯木断、铁杵成针,这就是我们学习应该有的样子。愿每位同学都能坚持不懈的努力,长出自己的隐形翅膀。”

      反思我们的教学无论是文言文教学或者是故事教学,大多都会是先读,再理解意思,再感悟。而张老师整堂并没有让学生通过机械、呆板的逐字逐句翻译进行理解,而是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理解短文,一切水到渠成。听完张老师的课,让我对文言文以及古诗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其实无论是学生的成长还是我们老师的成长都是都离不开“磨”(恒),因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政治理论学习方面: • 你最近在政治理论学习上似乎有点放松,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方针政策对我们教师很重要,...
    吴国花阅读 18评论 0 0
  • 2024-11-28育人不止在课堂 育人不止在课堂 乐平市第十一小学 蒋铭国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
    蒋铭国江西乐平阅读 34评论 0 1
  • 2025.3.13【日精进打卡第3天】 《爱心与教育》里的第3个故事。开学第一天,有个女生突发肚子痛,李老师急忙找...
    青兰522阅读 31评论 0 0
  •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
    Alessia_73da阅读 30评论 0 0
  • 观王崧舟《十六年前的回忆》有感 今天是名师之路第一天,早上8点老早过去占位置,8点半开始一直到12点10结束...
    张肖阅读 4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