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我看到有人喷作者,我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性确实不高,不过任何作品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存在即合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想说出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它确实是女性成长的醒脑之作。
出自一个基层女性的呼唤,有作者真实的故事经历和朴实无华的语言,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若经他人苦,未必有他善,这大概是对人性最大的尊重。
我想起了我读五六年级时,妈妈把我、我姐姐、两个弟弟四姊妹从农村带到城里摆地摊的画面。
那时候爸爸给其他外地老板打工,做的是门窗装潢,经常要烧电焊,还要爬很高的楼,收入不高。
妈妈因为有个裁缝手艺,把老家陪嫁的缝纫机搬到城里,每天给人缝补,换拉链等,旁边放着两张板凳,上面搭了一块木板的小摊子,木板上摆着一些袜子,袖套之类的生活用品。
那时候我经常被妈妈打骂,试想,一个没有文化的基层女性带着四个孩子在城里生活,房租水电,学费生活费处处花钱,压力确实很大,换着是我一个文化人也优雅不到哪里去。
想让妈妈那时候像作者说的去学习,去精神成长对妈妈来说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她只能想的就是明天的油钱哪里来。
我也曾抱怨妈妈对我欠缺的爱,对我心理和性格确实受到影响,可是现在想起来,父母已经给了我最大的爱。
给了我生命,在陌生的城市扎根,没有把我们几姊妹饿死,还供了我和弟弟上大学,现在回想我的父母确实是伟大的父母。
甚至我觉得我比作者幸运,她的父母重男轻女,她被女生吊着打过,我虽然经常被妈妈骂难听的话,现在想起来,那应该是她发泄压力和情绪的出口,否则她不能健康生活到今天。
至少今天父母还是健康的,也给了我文化,我现在也还年轻,想追求什么都还来得及。
这本书分为三大章:原生家庭、自我成长、两性关系。
因为都是写一些女性警醒的句话语,章节之间会有点啰嗦,但是于我,它却更有警醒力量,更有说服力。
文章的第一章原生家庭和第二章自我成长对还是很受益匪浅,因为有共鸣,对于第三章两性成长,我是幸运的,我目前生活并没有这些困扰,便激不起内心波澜。
01.原生家庭
——划清界限,灵感断奶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小时候需要我们参加给孩子基础保障和提供一些正确的观念。
既然决定生了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爱。孩子成年后,做父母的任务已经完成,孩子便不需要父母了。
父母要做的,就是渐渐退出孩子的生活,与他像朋友一样相处,遵守朋友之间的界限。
养孩子要像老鹰一样,小鹰羽毛刚长齐,老鹰就把小鹰从巢里推出去,让它独自成长。
很多父母喜欢老母鸡式养育,巴不得一辈子都把孩子护在翅膀下,说是爱,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控制、占有。
所以鹰不惧风雨,一辈子在天空翱翔,而鸡连草垛都飞不过。
养育孩子,是为了体验陪伴一个生命成长的快乐。而不是把孩子当着实现自己私欲的物品,抱着投资的心态去养育。
与其对孩子说:“看,都是为了你,我才不能……”,不如把精力和金钱放在自己身上,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把精神寄托在自己身上,去做喜欢做的事情。
把精神寄托在任何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身上,这一生很可能会不停地陷入渴望与失望当中,选择投资自己才是第一责任。
02.自我成长
——精神与物质双独立。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并不在于你对他人的友善程度而是在于你的实力强弱,人们普遍会对强者更宽容,过度的友善反而会被人当作廉价的示好。这世上好像只有自己越来越好,就会跟所有人都能和颜悦色了”
深以为然!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拯救你,你这一生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图片所以我想依靠自己越来越强,能掌控一切、有更多选择、欣赏自己、爱上自己的,过真正想要的生活。
与其整天焦虑未来,不如奋起战斗,因为要意识到,未来就是由无数个今天、无数个当下组成的。
解决好当下的问题,认真做好今天该做的事,未来就会在当下解决的一个个问题中延展出去,水到渠成。
越早放弃一夜暴富和走捷径的想法,越早认识到只有靠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地付出、积累,才能换取未来,缓解生活的困顿,从泥坑里爬出来的路程就越短。
懒惰让人想走捷径,那些急功近利的想法只会扰乱你的判断,让你掉进一个又一个诱惑的深坑,付出一个又一个沉重的代价。
人最可怕的是贫穷却不自救,懒惰而急功近利,行动力差,害怕这个担心那个,好不容易开始了,又没有坚持的勇气,付出一点就想马上看到收获……这些都是精神贫困的外在表现。
这本书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很多社交平台上都已经出现过了,算是一本通俗读物。
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不是小众的东西,它不一定要晦涩,有逼格。
能真正改变生活的,真正使人思考我为何是我自己,怎么样更好的成为我自己,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不仅仅是月亮和浪漫,文学也是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