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认同成瘾”“连接成瘾”的时代。
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因为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同和“点赞”,从而轻易地给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并不断地打击自己。他们不擅长自我认同,无法把自信建立在自身才华、技能、业绩或社会地位等客观依据上。
日本精神科医生斋藤环认为,正是因为自恋,这些年轻人才做出自我否定的结论,从而产生自伤式自恋的心态,用来保护真正的“自爱”。
然而,自恋并不是个负面的词汇,更不是一种临床病症。而是我们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情绪,甚至是健康的标志。
简而言之,自恋是“做自己”的欲望,是爱自己、珍重自己的表现。
在书中,斋藤环梳理了自恋概念在精神分析中的历史,也分析了自我伤害式自恋的社会成因、引发的问题,以及如何缓解这种自伤性。抽丝剥茧、答疑解惑。
他剖析说,社交媒体的发达,促使一个人产生了两个“我”。一个是“做自己”,一个是“人设”。当人设在社交中被认同,能让年轻人收获一种归属感和幸福感。
但也正是因为,一个人自恋的对象是“真实的自己”。所以,他未必愿意接受那个“被他人指定的人设”。又或者当人设与“做自己”有着巨大的差距时,这两种情境都会促使他产生自我伤害式自恋——“理想中的自己”在批判“不好的自己”。
书中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自伤的自恋会带给人强烈的不配得感,社交障碍、自我贬低,困扰生活,心升窒息感。
很幸运,斋藤环基于多年从事心理咨询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如何缓解“自伤性”的行动方案,特别是“通过开放性对话做修复”的疗愈方式,非常具有实践性和启迪性。
宛如天平有着两端。他也阐述到,成熟、健康的自恋则可以成为人生前进的原动力。
斋藤环告诉我们,成熟、健康的自恋不仅包括自我认同,也包括自我批评、自我厌恶、自尊心等各种否定性要素。就像一部多声部的交响曲,和谐共存,最终目的是“做自己”。
看来,自恋本身没有对错,是个中性词,重点在于在天平的两端找到平衡,采用“我是世界的中心,同时也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的观点,不断将自己引向“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