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奇迹》第五章语句思考

中原焦点团队网中38期 第261天 李婷

任何解决方法都必须和来访者的日常生活相符合,否则,当然会被拒绝。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一些来访者的生活细节。这里来访者是专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建构解决方法。和来访者的日常生活相符合,是适合来访者个人独特的经验,不是咨询师的不是其他所以为的。来访者的拒绝是偏离了他们的轨道。去探讨生活的细节,来访者或许有着相通的生活,差不多的脉络,很容易让咨询师陷入“已知”的假想圈,失去对细节的好奇。而细节恰恰是体现大同之下的小异。探讨细节,更具体,意识化,把不曾看见和察觉到的东西呈现在来访者面前,他便能够去建构解决之道。

一旦确定来访者拥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能力和知识,我们就可以根据这方面建立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做的是让来访者看到技巧、能力、知识,进一步协助他去建立解决方法,尝试、实践、体验、感受、意义...一步一步走出一条属于来访者自己的路。

如果治疗师试图打消来访者的疑虑,他就需要捍卫自己和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同讲道理、劝慰一样,这些都是在否定和拒绝来访者真实的感受和表达,甚至可能隐藏在这下面的情绪被堵塞。就比如来访者说对方哪哪哪让自己不舒服,咨询师带着关怀与接纳,让来访者的情绪流动,不舒服的流走了,来访者就能够去探讨哪哪哪是让其舒服的。而如果咨询师想要去打消或者劝慰来访者的感受,来访者为了保护,会把注意点放在生活中对方更多不好的点上,以来佐证感受。这么做的目的或许也是为了获得咨询师的认同,认同来访者的感受。那么,这就变成了一种拉锯扯锯战。

“不知道”是来访者在面对有难度的问题是很严肃、合理的回答。以这样的视角看待“不知道”,咨询师或许就能够稳住自己,给来访者更多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回答那些“我不知道”的时候,包括孩子也是,当孩子回答“不知道”的时候,“不知道”更像是缓冲地带,先回答一个“不知道”,然后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是来访者给自己找机会去思考。等一等,停一停,留点白,没有什么不好,不可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