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书院是唐宋至明清私人或官府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是中国最早的书院,类似于后世的馆阁,但并非真正的教育机构。作为民间讲学基地的书院出现于五代。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宋代书院盛极一时,最著名的是号称“四大书院”的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元代书院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代书院多次毁而不绝,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清代书院达两千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
“蜀自文翁始创石室,文学之盛比于齐鲁。厥后各县亦渐立学舍以造士,又更名为书院。”据何介福的《巴蜀史》记载,资州最早的书院建于北宋太宗雍熙年间(984—987)。资中县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也始建于雍熙年间,“建学宫于东大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资州龙水县令范祖禹创办的龙水书院(有碑记,清末尚存),与北宋的“四大书院”处于同一时代。清雍正五年(1727)资县升为资州直隶州后,书院不断增多,至清末达11所,为全省之冠。
最早的清代资州书院创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江苏贡生,知州宋惠绥“果断廉明,振兴学校”,在下大东街紧邻东门城墙及城楼的行台(接待朝廷大臣出巡的驻所)旁始建珠江书院。书院的房屋结构为单檐歇山式,由门房、进门小院、三重殿堂(正门堂、议事堂、孔圣堂)及正中的方石甬道、左右的讲课堂、藏书楼、住宿楼等组成。
乾隆五十三年(1788),甘肃天水拔贡,知州石作瑞认为珠江书院紧挨行台,“渐为行台邮舍”很不方便,于是“购民宅于梓潼宫右”,将书院迁建于中大东街的文昌宫(即,梓潼宫)右。石作瑞为书院题额“署堂”,修建了新的台阶,使其环境高爽干燥。他还在书院讲堂镌刻了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
嘉庆元年(1796),云南进士余大鹤署任知州。他爱民重士,详细修订了珠江书院的条规。
嘉庆二年(1797),山西进士张天爵署任知州。他爱民训士,在公事之余经常亲临珠江书院,与诸生讲经。
嘉庆十五年(1810),顺天府大兴进士,知州戴三锡补修珠江书院,并与后任知州刘炯先后筹资庀材在文庙(学宫)右新建训导署(与学正署分列文庙左右),正厅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二门一间,大门一间。
道光四年(1824),福建闽县进士,知州李桂林将珠江书院从中大东街迁移到东门关外。
道光十一年(1831),贵州石阡府进士,知州张海澜因为东关外沱江水灾频繁,将珠江书院复移于大东街学宫(署)旧所,紧邻文庙(道光九年至十五年,迁建到北关外)。他敦崇文教,每月课设席,以礼生童。
道光十四年(1834),安徽无为州举人高学濂任知州,其清廉公正,材具精明。他修治了珠江书院的房廊,并筹添膏火。公事之余,他经常到书院与诸生童讲论经义。高学濂学问纯正,根底程朱,他曾在珠江书院的讲堂,刊示《求放心箴》和《辨义利箴》,认为“心为天君,放则无主”,“义为天理,利乃人欲,用心之初,慎此。”
道光十七年(1837),汉军镶黄旗举人知州舒翼“尤振兴学校”,他因资州学者渐多,于是将州城北关外的状元祠和孙家祠改建为栖云书院(因南宋状元赵逵青年时期居住和学习过的栖云楼得名)。舒翼还将州城西关外的南华宫(原道教寺院“天庆观”所在地,明代改建为广东会馆)改置为凤鸣书院。书院坐北朝南,复四合院布局,有殿、厢房60余间,其结构和布局具有浓郁的江南建筑特色。
同治十二年(1873),云南昆明县举人,知州罗廷权捐俸三百钏,添修凤鸣书院楼房九间。民国初年,凤鸣书院改为粤东小学,后更名为岭南公学,不久又改名为岭南中学。1956年,岭南中学改建为内江专区合作干部学校(简称“合干校”),1960又改建为中共资中县委党校。
光绪十年(1884),贵州贵筑县附贡,知州高培谷与州学正包汝谐商议,主动拿出自己的俸禄,并发动绅士捐助,扩建栖云书院,并更名为艺风书院。他为艺风书院购买经史子集18257卷,并重金礼聘蜀中名儒宋育仁、吴之英、蒲莹、吕冀文、杨锐、范溶、廖平等人到艺风书院主讲。
光绪二十年(1894),艺风书院添建上下斋舍,每岁生徒以数百计。民国八年(1919),资中视学周之镐将艺风书院改创为“资中县乙种农业学校”。民国十五年(1926),驻军师长王缵绪将“资中县乙种农业学校”改为“县立职业学校”,设农、工两科,并在校内附设民生工厂。
光绪二十六年(1900),今笔架山公园附近创办火烽书院,太平镇创办资东书院。
光绪三十年(1904),陕西米脂县进士高增爵署州牧。是年,铁佛镇创办菁莪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停学,学正、训导均被裁汰,学正署改为劝学所(民国时,改作教育局),训导署改为中学堂体操场。是年,州牧宋联奎在珠江书院创办“资州中学堂”(校长为曾留学日本的资州人廖承襄),附设县立“高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陕西咸宁举人宋联奎署州牧。是年,龙江镇创办龙江书院。
宣统元年(1909)春,罗泉镇创办罗泉书院,球溪镇创办珠溪书院,甘露镇创办珠江书院,朱家场创办化龙书院。
古代书院最初由学者、富商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其初原无一定经费,或由司牧捐助,或筹之富绅,生息置田俾有常欵。”清代资州书院在历任州官的大力支持下,其办学经费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珠江书院创建之初,知州宋惠绥就拨置宁国、兴禅、南岩三寺田地三百九十余亩,收租五百余缗,岁支山长束脩伙食钱共二百千文。正副课二十五名,正课每月膏火钱六百文,副课每月膏火钱三百二十文。嘉庆年间,又陆续增置田土二十余处,店房十余间,连前共收租九百八十余缗。
嘉庆元年,知州余大鹤考虑到书院“岁例所入不足以延明师、鼓士气”,计划增加田租十分之四,但书院的地基犬牙交错,已经被临近的豪佃吏胥隐性欺占了很多,无法真正厘清。
嘉庆五年(1800),河南府偃师县进士,知州赵遵律“以政事文学称于时”。他委派珠江书院学生张其超、邱天翥、李培无牵头,全面清理书院地界,“每岁得租六百一十八缗,外加稳租五百四十缗”,主要支付书院山长束脩伙食钱,正课、副课膏火钱等费用。在诸生的一致请求下,赵遵律将珠江书院地界定约立案,“勒诸石以垂永久”,并撰写《资州珠江书院清厘膏火田租记》。
栖云书院、凤鸣书院创建后,“两所书院的脩金视珠江书院减半。”加上珠江书院,三个书院“岁支山长束脩伙食钱四百缗,正副课五十六名,正课膏火钱一千文,副课六百文。”
咸丰二年(1853),学正杨国衡劝捐重修学生署,恢廓旧规,移到书院左屋,三间附署,岁给书院租钱四千文。
同治元年(1862),湖南长沙监生黄济任知州,公正廉明。同治二年(1863),他筹措捐钱二千缗,交到典肆行生息,作为三个书院的师课膏火。每年添加考官课二次,每课加增正副十名,并酌定章程勒碑书院。
书院办学经费有了,但州内学子除少数有钱人外,大部分都是贫寒人家子弟。为此,州官们又为解决书院学子的会试经费而奔波操劳。
道光十九年,知州舒翼“以州中人文炳蔚寒酸,遇乡会试每窘资斧,致阻上达。与绅耆倡议,劝捐得钱三千缗,发典商生息,委绅经理。正科之年,将三载息钱核计为文生乡试文举会试经费。严立章程,详蕃道大宪立案刊碑,以垂久远。碑竖珠江书院、赵状元祠两处。”
为此,舒翼作《乡会试经费章程禀请立案启》,“三年大比乃国家选举之经,多士观光” ,“殷饶者直驱车而远上,空乏者每裹足而不前”,“欲种瓜田而给众一勺之水无多,思集狐腋以同温千金之裘浩大”。
道光二十八年(1848),甘肃通渭县进士牛树梅署州牧,实心教养,作育人才。他倡捐俸金置东二里郭家嘴田土一分,每年收租以作乡试录遗及正场卷资。牛树梅特作《捐设乡试卷资碑记》,“乡试录遗投文纳卷,每年约费千钱有奇”,“筹欸捐资,与急公所局士、书院斋长商酌置业一区,合三载租息之入,备一科试卷之用”。“至于经理租息,恪守章程,尤在诸贤士维持而慎终如始焉”。
同治七年(1868),正黄旗广东汉军官学生徐传善署知州,清廉自矢,听讼明允,尤嘉惠士林。每次官课,他都要捐金数十两加添膏火,“寒士赖之”。
同治十年(1871),直隶省举人白映庚署资州,其才具精明、政平讼理。每次书院考课,他都要捐钱奖赏成绩优异者,“其数倍于常额”。又谕太乙行,每年捐钱一百六十串,以作文童科岁院试卷资。“详宪立案,寒畯皆利赖焉。”
同治十二年(1873),资州罗廷权捐钱二千钏,交急公局生息,作官课加赏。并捐添凤鸣、栖云两书院脩金。
清代资州书院创办以来,州属各县“文风日益丕变”,“士志于学,礼义相习,昼经夜史,诵声不绝”,“学子云集,文风甲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