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我要一个“德”。
荀林父:我要一个“背锅的”。
入夜,天色已黑,晋军仍在河口渡河。虽然赵婴齐渡过北岸后,打发空船回南岸接应,但毕竟人数众多,一时三刻之间仍未能全数回到北岸。
此时楚军已经进发到了邲城,距离河边只有一点点距离了,但楚庄王并没有下令加速,大军还是整整齐齐地,不紧不慢地往前赶。
有些军士见到已经天黑,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停下、就地扎营的准备,只等一声令下。因此越发地不紧不慢起来。
伍参见到军队越走越远慢,眼见快到河边,大败晋人的机会已经近在咫尺,他不禁着急了。赶紧冲到庄王的车旁,请求庄王下令,加速行军,往河边将晋师一扫而光,这样楚国才可威震天下,名扬四方。
庄王在车上一直在犹豫,是追呢,还是不追呢?伍参这一催促,反倒让庄王立刻下了决心。
庄王对伍参及身边的将领说道:“楚国与晋国之间,自从城濮之战楚国失利,传为天下笑柄,以至于楚国蒙羞,本王日思夜想,只望有朝一日可以清雪前耻,重新让天下人识得楚国的威名。”
伍参一听,不禁心内大喜,心想看来大王是要发令往河边将晋师灭尽了。不料听见庄王接着说:
“然而今日这一战,已经可以雪尽前耻了。晋、楚两国,终当讲和,既要讲和,又何必多杀?”
伍参一听,心头便如落了一盆凉水,还想再劝,但庄王已经下令命全军就地安营,命令迅速传遍全军,所有军士都止步安营。伍参见状,知道再劝也无用了,心内痛惜不已,明明就差那几步,为何不追上去呢?明明就能团灭晋师了,为何要让他们过河呢?
伍参不知,在他催请之前,楚庄王心内就一路在纠结:要不要对晋师赶尽杀绝?
此时的晋师已经溃败散如蝼蚁乱爬,如果将其杀尽,此时易如反掌,还可以顺便把晋国之中最有名的几位名将全部杀掉。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做,楚国的“蛮国”之称,恐怕永远也洗不清了,而且,说不定反而会激起中原诸侯的兔死狐悲、同仇敌忾之情。
楚庄王始终记得,当初他大喇喇地跑去跟周王室要鼎的时候,却被嘲讽他无德不配,从那次开始,他就牢记了一件事,要天下归心,必须有“德”。
然而这“德"……怎么来呢?
学习上古饶舜那样修德?那要一辈子的时间呢!不行不行!太久了!千古流芳自己又看不见!有没有快一点的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取很多的“德”呢?
楚王在车里晃啊晃,一直没想明白,不料伍参这冲上来一催促,他突然就恍然大悟了,“德”,不只可以积攒,还可以制做出来啊!
他只要做一些让中原诸侯皆知又点头称赞的事情,不就马上可以让别人觉得他是有德之王了吗?
于是,等伍参说完,他便立刻下令停止追赶,就地扎营,由晋师自行渡河而归。为了让众将服气,他又搬出了楚晋城濮之战做说辞。
原来,当年晋文公为了感谢楚王相待之情,许诺两国若交兵,晋师必定退让三舍。后来城濮晋楚交战,文公果然守诺,退避三舍之后,方才与楚交兵。
后晋大败楚师后,文公也不赶尽杀绝,只放楚师的败兵自行而去,故此战使文公的美名传遍天下,得天下赞颂,顺理成章成为了诸侯之伯。
楚王也有点效仿文公当年的意思,即便自己已经占了绝对上风,也不赶尽杀绝,反倒要与对方议和,突显得自己胸怀宽广,仁德之心体恤天下苍生。这可不就是修“德”了嘛!
庄王想通了这一点,感觉喜孜孜的,那几个残兵败将,比起这个能让天下尽知的“德”,又算什么!
晋师这边,并不知道庄王已经有心放水,不再追赶了,仍急忙连夜过河,纷纷扰扰,乱到天明,大军方全部渡河过到北岸。
折腾了一夜渡过北岸,荀林父松了口气,但是很快他又发起愁来,这次被楚军大败,回去如何向君侯交代呢?他心里直抱怨那几个咋咋呼呼的将军,没本事还乱搞,出了事跑得比谁都快,现在这口天大的锅,他找谁背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