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进行了师徒结对汇报的展示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而且也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本节课通过对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这一整个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对本单元化学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部分:学生调配硫酸铜溶液。
学生能够清晰的观察到硫酸铜溶解于水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第二部分: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实验前后的特征,进一步实验,查找资料,确实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操作的时候,首先要留取部分硫酸铜溶液便于实验前后的对比观察,然后要求学生用镊子夹住铁钉的一端,把铁钉的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发生的现象。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接用手接触硫酸铜溶液,这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当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时,铁钉表面有明显变化,但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因此这里准备了已经反应了两个小时后的铁钉与硫酸铜溶液,让学生观察其特征。
当学生观察到硫酸铜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并且变得浑浊,铁钉上有红色的物质附着在上面的时候,他们肯定会思考原因。溶液的颜色为什么变化了?溶液变浑浊是有沉淀产生吗?红色物质是什么?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吗?这是学生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教科书提出,让学生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怎样寻找证据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比较溶液的颜色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溶液不是硫酸铜溶液,或者说硫酸铜的含量已经减少,有另外的物质形成了,这是一个证据。
发现溶液变浑浊,杯底还有沉淀产生,推断这是产生的新的物质,这个初步推断是有道理的。
铁钉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它是铁吗?
我们平常看到的铁是灰白色的,因此不是铁,有的同学认为是铁锈,通过上节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铁锈,发现铁锈是不容易导电,通过这一特点进行测试,发现这种红色物质是可以导电的,因此不是铁锈,然后再查找资料,确定这种物质是铜,这是另一个证据。根据这三个证据,我们可以明确,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产生了新物质,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颜色改变,产生沉淀。
第三部分: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这部分内容,属于对前面几节课的初步归纳,特别是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初步认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判断,往往先从现象上去发现,进而探求其中原因。那么,化学变化伴随着哪些现象呢?教科书选用了四种最常见的现象:
1、改变颜色:用淀粉与碘酒的反应、铁生锈的现象来说明。
2、发光发热:用蜡烛燃烧的现象来说明。
3、产生气体:用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来说明。
4、产生沉淀物:用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来说明。
学生看了这些现象之后,会迁移到观察其他物质的变化,从而判断其他的一些变化,如果有相同的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此类的变化类型,当然要确定是否是化学变化,仍然要寻找证据,确定产生了新物质,才能下正确的结论。
还可以更好的地方:加强课堂多元评价方式的运用,用评价调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本节课,虽然学生能够比较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但评价较单一,可以在课堂激励评价方面多作些尝试,评价的语言更丰富一些,针对性、感染力更强一些;在学生汇报填写的实验报告单时,可以结合实物进行展示、让同学们进行互评,共同参与,培养学生“做、写、说”的好习惯,让学生能真切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