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够温暖他人,使人感觉积极快乐,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发光体”。
只给别人传递负面情绪,这样的人被称之为“黑洞”。
在家庭中,我们要成为对方的发光体,而不是传递垃圾情绪的黑洞。
第一,放下责备。
有一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志亮坐飞机出差时,遇到一对年轻夫妻。
妻子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丈夫则在一旁看书。
这时,孩子饿了开始哭闹,妻子要给孩子冲奶粉,一时忙不过来。
丈夫光顾着看书,并没有注意到。
妻子心平气和地对丈夫说:“显然这个时候有比看书更重要的事要你做,我需要你把孩子抱着,方便我可以腾出手来给她冲奶粉。”
丈夫这才反应过来,立刻合上书,把孩子接了过来。
换作旁人,可能就直接怒吼:不要像根木头杵在那边,什么都指望我!
或是不耐烦地说:你就不懂得搭一把手?没看到孩子在哭吗?
可想而知,两人可能因此爆发一场争吵。
遇事只顾得上责备对方,这种沟通方式,在心理学上叫作“异化的沟通方式”。
婚姻中,一万句恶语,抵不上一句善言。
当你在沟通时,给到体谅与包容时,对方也会回馈温柔与关切。
第二,收起脸色。
美国洛杉矶大学教授加利·斯梅尔,做过一个著名的“情绪传染实验”。
他让一个笑容满面的人,和一个愁眉苦脸的人共处一室,并观察两人的情绪变化。
结果不到半个小时,这个笑容满面的人就变得闷闷不乐起来。
斯梅尔因此得出一个实验结论:人的不良情绪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别人。
在家庭里其实也是如此。
绷着一张脸,只会把家人一起拉入泥潭中,让整个家乌烟瘴气。
家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笑了,他们也会跟着笑。
第三,稳住情绪。
纪录片《幸福定格》中,李教授与先生结婚30多年,是学院公认的恩爱夫妻。
两人相伴走过几十年光阴,也曾有过急眼的时刻。
有段时间,孩子尚且年幼,父母双双患病,两人的工作也遭遇瓶颈。
心力交瘁的夫妻俩常常为琐事争吵不断。
有一次他们为某事又吵了起来,平常斯文的先生竟抄起旁边的凳子,直接摔烂在李教授眼前。
李教授懵了,但她没有选择跟丈夫“硬刚”,而是深吸一口气, 轻声问道:
“刚刚那0.1秒发怒、失控的你,并不是在对我发怒,你只是在寻找一种方法向我求助,对吗?”
李教授的询问,如同一阵细雨,瞬间熄灭了丈夫心头的怒火。
以指责的态度寻求帮助,以愤懑的方式引起注意,导致的结果只会让感情产生裂痕。
相信爱人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彼此温暖,互相鼓励,才能携手走出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