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发展和演化,与水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许多水果的品种、外观和口味,都是按照人类的意愿塑造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水果更像是人类发展演变道路上忠实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史军老师在《水果史话》中,用朴实的语言、讲故事的方式、以科学的依据,带着读者从植物学、历史、文化和经济等角度去寻找中国水果的发展演变,以及对国人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历史的脉络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国人本着实用主义至上的原则,一切围绕着填饱肚子为第一要务,对水果的要求仅仅是要个头大、能果腹,呈现出“果不如菜、菜不如粮”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前秦商鞅开始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成为了中国水果发展的羁绊。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水利设施的兴修,一定程度促进了水果的发展壮大和地域间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对国人生活影响较为深远的——葡萄和石榴。东汉初年开始,全球气候变冷、农作物减产,使得枣子等水果成为缓解饥荒不可替代的食物,某种程度促进了水果的发展。但在该阶段,水果也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救急物品,仍不是人们的嗜好品,也没能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值得一提的是,国人对植物的认识有了一次飞跃,开始了解授粉的意义,并开始探索压条、嫁接等培育方法,对植物的种植和培育是巨大的进步,可惜并没有继续深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酿造和调味事业有了蓬勃发展,但对水果的加工却没有太多成功之处。创造性地发明了陈皮,算是其中比较经典的成功案例。这一时期常年战乱,倒逼着农业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本关于农业的经典著作《齐民要术》,该书也成为了中国迄今为止可寻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成为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农学著作之一。常见的桃子、李子、梨等水果,被人们赋予了更多象征性的意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水果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作者通过对杨贵妃的荔枝分析解读了当时的交通系统和食物保存的方式方法,对唐朝饮酒文化分析解读了当时葡萄酒酿造工艺流程,为我们了解唐朝提供了不少新的角度。也介绍“灯火酒绿”一词的由来,原来当时的酒真是绿色的。同时,唐朝时期饮料的制作有了明显进步,现今我们所喝的“王老吉”“酸梅汤”大多起源于此,那时候这些饮料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饮子”。那时的饮子多用甘草为原料,成为一种预防性的、半药半饮料性质的饮品。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时,之前一度不被重视的樱桃,不是因为其味美,而是因为其保存运输难度大,开始被世人重视,逐渐成为了人们彰显身份的物品。宋朝,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南方水果有了新的发展,柑橘、荔枝以及制糖业都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的柑橘生产,在宋代发展成了完整的产业,甚至出现了记录柑橘生产的专著《橘谱》。此外,水果的保存与催熟技术得到了大幅发展。《荔枝谱》中专门有一篇讲述荔枝储藏加工的方法,介绍了红盐、白晒和蜜煎三种处理荔枝的重要方法。此外,还创造了用绿豆埋藏金橘、用榠楂和榅桲催熟柿子等水果处理的方式。遗憾的是,国人对这些经验没有刨根问底提炼出科学的依据,日后反而成为了后者的绊脚石。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阶段。虽然明朝初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令人吃惊的是,期间居然没有引进任何水果,从另一个层面体现出水果在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尴尬地位。明朝后期至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后,与外界保持隔离,最终被列强敲开了国门。中国水果也经历了毫无交流到被迫交流的转变,番姓水果大肆入侵,苹果逐渐成为中国水果市场主流,而本地特有的猕猴桃等珍稀物种被植物猎人带到国外,发扬光大,最后返销国内大肆盈利。
进入现代,在我国科学家和园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产生了一大批有特色的水果品种,育种工作也进入了快车道,涌现出一系列品种优良、口味俱佳的优质水果。种子专利保护、工业化创新生产、育种培苗等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争夺水果市场的重要“战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水果市场早已打破了地域限制,人们逐渐习惯在家中随时能够吃到那些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外地水果,甚至洋水果,还能吃到能够暂时改变味觉的神秘果等奇特的水果。新的水果世界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敞开,中国水果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真正甜蜜的时代正阔步向我们走来。